1968年勒皮顺根据各方面的资料,首先将全球岩石圈划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又有人进一步在大板块中划分出许多小板块。如美洲板块分为北美和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分为印度和澳大利亚板块,东太平洋单独划分为一个板块,欧亚板块中分出东南亚板块以及菲律宾、阿拉伯、土耳其、爱琴等小板块。
这些板块都是活动的,如太平洋板块,从太平洋东部中隆生长脊新生长出来的大洋壳,平均每年以5cm的速度向西移动,两亿年内可移动10000km。从东太平洋中隆至马里亚纳海沟的消亡带正好为约10000km,而马里亚纳及其附近海底岩石年龄也正好为1.5—2亿年。这雄辩地说明太平洋底大约每两亿年更新一次。 作为岩石圈活动带的板块边界,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1.拉张型边界 又称分离型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或中隆、海岭)为代表。它是岩石圈板块的生长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涌出,并伴随有高热流值及浅震。如大西洋中脊、东太平洋中隆等都属于此种类型。在洋脊两侧或分布有直线排列的火山或平顶山,它们的年龄与离开洋脊的距离成正比。原先在洋脊形成的火山锥,被海浪侵蚀作用把顶截去,形成平顶山,并逐渐向两侧推移,顶部海水深度也随离洋脊的距离而加大,有时上面被数千米厚的珊瑚礁所覆盖。在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分布着许多平顶山。
大陆裂谷也属于拉张性边界。绝大多数裂谷为复式地堑构造,中间下陷最深,两侧为一系裂阶梯状断层,主要为高角度正断层。典型的裂谷位于隆起带的顶部,如东非大裂谷、贝加尔裂谷等,垂直断距可达数千米。在裂谷中火山活动比较频繁,浅源地震比较活跃。其明显的高地热流异常,可以达2HFU以上。有一部分大陆裂谷被认为是胚胎时期的洋脊,可发展形成新的海洋。
2.挤压型边界 又称汇聚型边界或消亡带,也称为贝尼奥夫带。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在西太平洋这种型式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千岛岛弧-海沟、汤加岛弧-海沟等。这里是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对冲的地带。如图9-24所示,板块汇聚向下俯冲的弯曲部分的表层处于拉伸状态,形成一系列正断层,所以在海沟附近是浅震很多的地方。板块继续向下俯冲,另一侧板块向上仰冲,正断层到深处转变为逆断层,板块间受到强烈的挤压、摩擦,积累了大量应变能,这种能量常以地震形式突然释放出来。由于俯冲带一般向大陆方向倾斜,因此由海到陆形成从浅震到深震有规律的分布。当板块俯冲到深处完全被地幔熔融,不再发生摩擦作用,因此也就不会再有地震发生。目前已知最大震源深度为720km,据此认为这是板块俯冲的最大深度,在此深度以下,板块已经全部熔化、消亡。
大洋岩石圈板块沿着消亡带俯冲到大约150—200km深度,由于板块摩擦所产生的热和随深度而增加的热,使洋壳局部熔融形成岩浆,高温熔融物质密度相应减低,再加上强大的挥发成分所产生的内压力,促使岩浆在不同深度上升,形成火山,火山相连形成岛弧。若消亡带的倾角为45°左右,则火山岛弧带距离海沟应为150—200km,并在岛弧与海沟之间形成50—100km宽的无火山带。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型式,如在南美,一侧为海沟,一侧为安第斯山,叫做山弧-海沟型。
如果是两个大陆板块汇合相撞,则出现又一种型式,一侧是高山,一侧是地缝合线,叫做山弧-地缝合线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特别是它的东段喜马拉雅山脉北面的雅鲁藏布江一带,是典型的代表。两个大陆板块相向移动,它们的前缘因碰撞而强烈变形,形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个板块愈合起来,其出露地表的接触线,就称为地缝合线。这种边界的特点之一是从地形上看,以没有海沟为标志,而是表现为高峻的山脉。这种边界的两侧,都是又厚又轻的陆壳,有人认为二者相遇,只能在碰撞带压缩增厚;也有的认为同样有俯冲和仰冲现象;或者两种情况兼而有之。以喜马拉雅山为例,大家普遍认为是印巴次大陆板块和欧亚板块互相碰撞的结果,但由于这一带山脉都有比较发育的中、新生代海相地层,据此断定在碰撞成山之前,在二个板块之间存在一片海洋,这就是古地中海(又称特提斯海)。由于这种情况,有人认为地缝合线是海沟发展末期的产物,即洋壳全部俯冲消亡,海洋封闭消失,跟在后面的陆壳继续移动,于是出现陆壳与陆壳相撞的现象。对于地缝合线的位置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喜马拉雅山就是地缝合线,但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在山脉北侧的雅鲁藏布江一带或者更北的地方。
3.剪切型边界 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 是威尔逊(J.T.Wilson)于1965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断层,它构成了板块构造模式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大洋中脊常为垂直于它的横断层所错开,并常切成许多段。从表面看,这些断层非常像平推断层,但经过地震发震机制等研究,它又和平推断层有许多差异。其主要区别是:
(1)大洋中脊被平推断层错开(比方是左旋),由于在错开后洋脊持续扩张,使断层的运动方向跟洋脊错开的方向变得相反(比方改为右旋),而一越过洋脊,两盘位移或错动的方向即改为同向或同步。
(2)断层持续发展,两盘位移增加,但被错开的洋脊之间的距离一般并不增加;如为平推断层,则随着断距的增加,洋脊错开的距离也增加。(3)转换断层只有在洋脊之间的地段才有浅震分布;若为平推断层,则在断层线上都有浅震分布。
正是由于海底扩张,导致断层的运动方向和特点发生了改变,所以称为转换断层。
转换断层的推断和证实,在地球物理学界,曾经在海底磁条带被发现之后,再一次引起震动,并为海底扩张说增加了新的根据,从而使现代活动论在地学领域居于主流地位。
转换断层在海底常形成一些深沟,水平断距可达数百千米。著名的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断层为一右旋断层,其西盘向北移动达1100km,是有名的地震带。从前被认为是一条平推断层,威尔逊和瓦因根据地磁资料,证实它是一条错开太平洋中隆的转换断层。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不仅在海洋中有洋壳分裂、地幔物质涌出、新洋壳的生长,而且在大陆上也有同样的现象,前面谈到的大陆裂谷就是这样的地带。东非大裂谷正处于陆壳开始张裂,即大洋发展的胚胎期。若裂谷继续发展,海水侵入其间,好像红海和亚丁湾一样,被认为是大洋发展的幼年期。如果再继续扩张,基性岩浆不断侵入和喷出,新洋壳把老洋壳向两侧推移,扩张速率以每年5cm计,大约经过1亿年,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大西洋”,板块说认为大西洋就是正处于大洋发展的成年期;而太平洋的年龄比大西洋要老,它正处于大洋发展的衰退期;地中海是宽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发展演化的残留部分,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印巴次大陆长期北移,最后和欧亚板块相撞,二者熔合一起,形成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及地缝合线的形迹,地缝合线代表大洋发展的遗痕。
据上所述,海洋从开始形成到封闭,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大陆裂谷→红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缝合线。这一过程被称为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