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嫡福晋、侧福晋及庶福晋之分(凡嫡妻、为了强调嫡妻地位,又称其为嫡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婢妾俗称"庶福晋 ",太福晋是老王爷的嫡福晋。
在清朝入关之前,嫡福晋和侧福晋的区别并不大,都是出身名门的女子,只不过嫡福晋的出身或其他方面更好一些,才能拥有女主人的身份地位。
但是嫡福晋和侧福晋都是被作为妻子对待的,一个相当与正妻,一个是平妻,所生子女的地位也相同,都是嫡出。
而庶福晋则是侍女或女奴之类的身份,相当于妾,地位远远不如侧福晋,所生子女根本不能与嫡福晋和侧福晋所生子女相提并论。
福晋称谓的由来:
来源其一:蒙古语将汉语“夫人”音译为“fujin”,称汗、贵族妻房为“fujin”;满语承蒙古语,也称其妻房为“fujin”;清代汉语文献中,又将“fujin”写为汉字“福晋”,因有此词。曾有说法称,因为此词本来就是汉语“夫人”转音,所以虽然回译时写“福”,但发音仍然是“夫”。
来源其二:《清史稿.后妃传序》:“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按:此说或有未尽处。满语中另有更近于“可敦”的hadun存在,如称沙俄女皇为hadun han即一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晋
亲王、郡王的妻妾称谓有嫡福晋、侧福晋、庶福晋、格格之分。凡正房为“嫡福晋”(将正房称为嫡福晋,又有强调“第一夫人”之意),侧室为"侧福晋"、庶福晋,为侍妾(非正式的称呼)、格格,为最低阶侍妾。
庶福晋
庶福晋,对“格格”等侍妾非正式的客气称呼。庶福晋地位比较低了,相当于婢妾,不入册,也没有冠服。庶福晋则只是别人对她们的客气称呼,是没经过朝廷册封的。
体制
清制规定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侧福晋冠服比嫡福晋降一等)。
亲王、亲王世子、郡王其他未经册封的侧室,凡生有子女者,可每年一次由宗人府汇奏请封侧福晋,经过皇帝的认可后,由礼部册封(康雍时期,亲王可封侧福晋两人,郡王封侧福晋一人。乾隆时定亲王封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封侧福晋三人,奉特旨赏给者不拘额数),咨送礼部都入册(见于《大清会典》)。
其实,在清朝入关之前,嫡福晋和侧福晋的区别并不大,都是出身名门的女子,只不过嫡福晋的出身或其他方面更好一些,才能拥有女主人的身份地位。但是嫡福晋和侧福晋都是被作为妻子对待的,一个相当与正妻,一个是平妻,所生子女的地位也相同,都是嫡出。而庶福晋则是侍女或女奴之类的身份,相当于妾,地位远远不如侧福晋,所生子女根本不能与嫡福晋和侧福晋所生子女相提并论。
清朝入关之后,嫡福晋的地位才被突出,但侧福晋的子女却仍不是庶福晋所生子女可以比较的,地位也不同。侧福晋也是受正式册封的,身份一般也不低。庶福晋没有册封,身份很低。以亲王为例,亲王嫡福晋所生子(除世子外)封不入八分辅国公,所生女封郡主;侧福晋所生子封二等镇国将军,所生女封郡君;滕妾(俗称的庶福晋)所生子封三等辅国将军。
仅有嫡福晋、侧福晋、庶福晋三种。
福晋,音译词,意为夫人,清代贵族妇女封号。
清朝后妃制度在初期并不完善,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努尔哈赤的16个妻妾都叫“福晋”(当时的大福晋就是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的,其他称妃子)。
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但同时后妃中“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帝时期,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
定制后,福晋一词专称亲王、郡王及亲王世子的正室,侧室称侧福晋。亦用以封蒙古贵族妇女。
皇子的妻妾称谓有嫡福晋、侧福晋、庶福晋之分。凡正房为“嫡福晋”,偏房为侧福晋或庶福晋。
将正房称为嫡福晋,又有强调“第一夫人”之意。
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见于《大清会典》。
庶福晋地位比较低了,相当于婢妾,不入册,也没有冠服。庶福晋则只是别人对她们的客气称呼,是没经过朝廷册封的。
首先给楼主讲一讲福晋
古代(清)王爷的正妻称为福晋(嫡福晋),侧妃有名分的称为侧福晋,像格格侍妾这样的称庶福晋,当然只是个尊称。
古代的爵位大多是世袭,太福晋就跟太后一样,只不过她的夫君是王爷,不是皇帝罢了
福晋就是王爷明媒正娶的老婆 太福晋就是王爷他老妈 王爷就是皇上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