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文和。
张廷玉配得上一个“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和”(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柔远能迩曰和),但当不上“正”,因为清白守洁曰正,诚心格非曰正等,这是不符合乾隆皇帝的标准的。所以谥号为文和。
扩展资料: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谥号
百度百科-张廷玉
乾隆帝在张廷玉死时遵从雍正帝的遗诏,张廷玉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谥之至美,文正也”,张廷玉已经配享太庙,在汉大臣里也是头一份了。我觉得原因一是他还达不到文正的高度,二是乾隆小心眼儿……
文和的说法在二月河的《乾隆皇帝》里有个解释,可以参考。
文和
因为张廷玉历经三朝,参决军国大事,规划建立军机处制度和完善奏折制度。“军机处初设,职制皆廷玉所定”。但在乾隆朝,姻亲子侄,门生故吏,布列中外,高宗忌之,时加裁抑。朝中在事诸臣及言官也屡加参劾。以张廷玉未亲至宫门谢恩,严辞诘责,并削伯爵,罢配享之命 。复以其姻亲犯法, 追缴历来赏赐诸物。
以此,张廷玉配得上一个“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和”(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柔远能迩曰和),但当不上“正”,因为清白守洁曰正,诚心格非曰正等,这是不符合乾隆皇帝的标准的。所以谥号为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