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颁布了哪个法令规定了教师专业的基本内容

2025-03-31 22:21: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2012年2月颁布: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主要内容与要求: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

“维度”包含三个: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在各个“维度”下,确立了若干个领域;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若干个“基本要求”。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理念”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观念和信念;“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所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遵循这些规范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专业理念与师德”既超越了“专业理念”所属的“认识论”范畴,延伸至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层次;也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师德”范畴,要求教师形成坚定的专业认同和信念。

四个领域:

对待职业:职业理解与认识;            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对待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对待自身:个人修养与行为

  1. 职业理解和认识

  2. 主要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3. 以上几个要求中,最为核心的是“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它们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追求。而对教师职业是一个专业性职业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是教师“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的前提和基础

  4. 2.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5. 主要要求:关爱学生(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个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

  6. 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信任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7.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开展专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尊重信任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深化与落实。

  8. 3.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9. 主要要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书育人。  尊重规律,因材施教。   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0. 4.    个人修养与行为

  11. 教师是以心育心的职业,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和生活方式,甚至服饰仪表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个人修养与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手段。

  12. 关于教师“个人修养与行为”的要求体现了对教师“内外兼修”,“为人师表”的期盼。

  13. 三个泥瓦匠的故事

  14. 有三个泥瓦工在建造一座教堂,一个行者路过这个工地,就问一个泥瓦工:“师傅,您在干什么?”,他回答说:“你看不见吗?我在砌墙,因为砌墙我才能拿到工资,才能养家糊口,解决我的生活。”

  15. 而第二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我们都是上帝的信徒,我要为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我们这一带的父老乡亲建造一个心灵的寄托所。”   

  16. 第三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实现我的梦想,要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

  17. 数年后,那三个泥瓦工都谋着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第一个泥瓦工依然还是泥瓦工,而第二个泥瓦工成了一个牧师,第三个泥瓦工成了世界文明的建筑师。 

  18. 启示:关注和境界的高度决定了成长的高度(专业理念与师德的重要性);教师要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和快乐,感受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9. (二) 专业知识

  20.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基于分科教学的考虑,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

  21. 幼儿园教师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无学科和学科教学知识)

  22. 1.    教育知识

  23. 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样教”,怎样才能“教得好”。

  24. 教育知识: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5. 教育知识主要包括:一是有关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知识;二是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的知识。

  26. 2.    学科知识

  27. 学科知识:有关任教学科的知识。             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从事教学的前提。

  28. 学科知识的基本要求: 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

  29. 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30. 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联系

  31. 3.    学科教学知识

  32. 学科教学知识是由舒尔曼(Shulman, L.)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33. 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面对特定的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并进行教学方面的知识,是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

  34. 主要要求: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的知识;根据学生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知识。

  35. 4.    通识性知识

  36. 主要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有关中国教育国情的知识。

  37. 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因为它是信息社会中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

  38. 要求了解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是期望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脱离当下中国的教育实际。

  39. 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修养主要谋求专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平衡

  40. 哈格里夫斯和富兰:教师发展“牵涉的不仅仅是改变教师的行为,它还涉及到改变教师这个人”,“只聚焦于行为技能而不考虑其立足的基础及对态度和信念的影响,是误入歧途,且可能被证明为是无效的”。

  41. (三) 专业能力

  42. “专业能力” 涵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

  43. 进一步归纳可以归纳为三方面:教育教学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三个方面教师专业能力中,沟通交往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学能力是核心,自我发展能力是保障。

  44. 1.    教学设计能力

  45.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上课之基,上课之本。

  46. 主要要求: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导学设计能力。

  47. 《标准》把导学设计能力作为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48. 2.    教学实施能力

  49. 主要要求:教学环境创设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有效教学能力;探究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50. 从“基本要求”中强调“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等规定来看,《标准》体现了“学生为本” 理念。

  51. 3.    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

  52. 主要要求: 班级管理能力:建设班级;开展班级活动

  53. 育人能力:结合教学进行育人活动;组织开展德育、健康教育、学生指导等的能力

  54.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5. 4.    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56. 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运用各种手段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以判断是否完成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是否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57. 主要要求:评价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教学评价(或反思)的能力。(发展性评价;学生为本)

  58. 5.    沟通与合作能力

  59. 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拥有与学生、同事、家长、社区等建立良好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    主要要求: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同事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合作能力。

  60. 6.    反思与发展能力

  61. 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是一个终身不断的持续过程。特别是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主要要求:反思能力;研究能力;生涯发展规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