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末伏过后天气渐渐凉爽。
那么为什么在三伏里是中伏最热呢?首先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而且夏天来说,雨水是比较充足的,所以这样一来,空气内的湿度就比较大,我们都知道水的比热容是要比空气的大很多的,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地表层的热量将会逐渐累积起来,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积累起来,热量始终无法消散而去,温度自然就升高了。,这样就造成了一天一个温度,而且温度指数直线上升。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所以说在中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烈日之下,之前我年少无知的时候,曾在中伏时节光着膀子上外边玩,感觉很爽,但是到晚上回家之后却享受到了这样带来的酸楚,因为我的脊背上被晒掉了一层皮,用手一搓就能搓掉一层,现在想想还有点儿后怕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后来恢复的很好,没有留下伤疤。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为什么呢?
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按照我国的农历节气,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按照阳历则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天,呈现出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风速小等特点,高温高湿堪比“桑拿”,是我国中原地区一年的天气中闷热到异常难挨的一个连续时间段!
其中中伏为三伏天最热的时间阶段!
伏字的本意为潜伏的意思,也是阴气被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三伏,这是与我国农历对应的时日,而且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三伏天天数也不尽相同,30天或者40天,以40天居多!
入伏的具体时间要由当年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来决定!也即:夏至三庚!节气日期为夏至,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第十个,约在每年阳历的6月20、21、22三天中的其中一天!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所谓干支纪日,为我国古代流传的“干支纪日法”,即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干支相配结合成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所含十天干“庚”字的为庚日,每十天有一庚日!
从夏至开始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样三伏天为3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出现第五个庚日,那么中伏多十天,三伏天共为40天!
2018年,在7月17日入伏,8月25日结束,共计40天!
副热带高压,这是天气预报中播报员播报频率最广的一个名字!同时又是盛夏三伏天高温高湿的罪魁祸首!
三伏天处于盛夏时节,太阳直射和副热带高压基本是风借火势,火助风威!
高压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缓慢移动,同时周边气流形成的雨带,三者同在三伏天一同笼罩中原、华北、东北等地区,形成高温高湿的酷暑气象环境!人在其中,如不借助各种消暑手段,有种生不如死的体验!
所以,即便不被太阳暴晒,也难免出现中暑的时候!友情提示马上要进入三伏天了,虽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但我们也不是武林高手对吧,还是要做好防晒哦。
更需注意的是,虽然酷热难耐,生冷瓜果或者冰镇饮料一定不要贪吃,同时更要注意从空调环境到外部环境的转化,可能会带给自己一些突如其来的病状,在家里或者办公地,以及随身的包包里最好准备一些藿香正气液以防中暑症状的发生!
“伏”可称“长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出现在每年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三伏期间,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其中最热的是中伏。 “
为什么要说中伏最热呢?因为这个时候额,雨天最多,空气湿度最大,然后就是气温升到了最高点,一天比一天热,累积起来,所以说这个时候是最热而到没福的时候差不多都就到了e秋天了,天气开始转凉,没有那么热。
长江流域应该是中伏最热,北方偏向于初伏更热。但各地还是有些差异。首先明确下,三伏的时间,每年不太一样,而且长度可以30天也可以40天。40天是因为中伏为20天,这个长版三伏更多,大概2/3甚至70%的年份。这个和三伏算法有关。
“伏”可称“长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出现在每年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三伏期间,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其中最热的是中伏。 “
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