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它可以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看到春联,我们都会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古时候过年,人们会在大门上挂上桃符。到了宋朝,桃符由木板换成纸张,开始叫“春联”、“春贴纸”,从此开始兴盛起来。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当人们在自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春联也叫春贴、对联、对子。贴春联的风俗历史很悠久,据说它来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桃符”。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避邪,过年时把桃木板(或桃木刻成的神像)挂在大门的两侧,以避邪驱鬼。
到了公元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在桃木板上题写了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就是最早的春联。
此后,中国人过年时有写春联的,有贴门神的,还有挂桃符的。到了明朝初年,为了庆祝升平,朝廷下令士庶之家除夕要张贴对联。对联上多是歌颂升平的话。此后,过年贴春联,就逐渐成了全国各地共同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