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层及断裂构造

2025-04-29 12:25: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4.1 地层

区域地层主要属于天山-兴安岭地层区阿尔泰地层分区,诺尔特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和石炭系,另外,在红山嘴断裂以南出露有前震旦纪库威群基底岩系(图1-1)。

(1)前震旦纪库威群

主要出露在红山嘴断裂南侧,具花岗绿岩系特征,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多次变形。下部以变质的基性火山岩为主,局部夹变质的酸性火山岩及陆源碎屑岩,厚度大于1500m;上部以云母片岩和片麻岩为主,局部为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厚度大于3000m。由于其变质程度普遍较深,岩石组合具花岗绿岩系总貌,因此,许多研究者建议划为太古宇或中元古界。但是由于尚无属前震旦系的直接年龄证据,部分变质岩的延伸位置与找到化石碎片的泥盆系或石炭系相连,两者接触关系不十分清楚,因而曾被划为非常年轻的地层。近年来,在福海县达汗的里等花岗片麻岩中曾获得过1800~2400Ma的U-Pb年龄(何国琦,1989);在富蕴县城西石榴黑云母石英片岩中曾测到锆石U-Pb年龄为2349Ma,Nd模式年龄为2600Ma(胡霭琴等,1993);在富蕴县西南,原先划为上石炭统喀拉额尔齐斯组的片麻岩,以及在乌恰沟分水岭,曾被划入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的混合岩作了Sm-Nd同位素分析,其时代大致为1400Ma(胡霭琴等,1993)。考虑到阿尔泰地区的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强烈,因此,这些年龄数据已相对年轻化,它们应该是基底构造层中古老物质的最低年龄值。所以阿尔泰地区基底构造层中沉积物的形成时代应不晚于中元古代。

(2)上泥盆统忙代恰组

主要分布在中蒙边境一带忙代恰大坂到库尔木图大坂的喀依尔特河流域,岩性为含火山物质的浅海-滨海相碎屑岩、英安质陆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其中碎屑岩层基本上已成为千枚岩和片岩。该组下部被黑云母花岗岩侵入,未见底;上部与下石炭统红山嘴组呈断层接触(图1-1)。根据层位和岩性差异,该组自下而上可分4个岩性段:

1段(D3md1(:分布在中蒙边境附近,下部以巨厚层状、块状,具杏仁构造的深灰色英安岩、英安玢岩和英安质熔结凝灰岩为主;上部为灰绿色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已成为千枚岩、板岩和片岩。

2段(D3md2):分布在中蒙边境附近,近东西向出露在喀依尔特河上游开尔根其克河—仔塞土尔根河一带,其下部为灰绿色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岩屑晶屑凝灰岩,上部为硅质岩夹少量磁铁矿层,局部以已变成千枚岩、片岩、板岩的粉砂岩、层凝灰岩为主。

3段(D3md3):分布在喀依尔特河上游,近东西向展开,岩性为千枚岩化的细砂岩、粉砂岩,夹有变质的灰绿色层凝灰岩,局部有炭质硅质岩。

4段(D3md4):分布在生塔斯河和正格河中游一带,出露不连续,为含少量火山物质的正常浅海-滨海相沉积岩系,岩石多已千枚岩化。在生塔斯河一带可见由砂岩、粉砂岩组成的韵律,顶部与红山嘴组1段断层接触。

(3)下石炭统红山嘴组

主要分布在红山嘴、库尔木图河、正格河一带,即红山嘴大断裂的北侧(图1-1),岩性主要为酸性、中酸性陆相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和浅海-滨海相的碎屑岩、生物灰岩。生物灰岩中可见珊瑚、腕足等化石,底部与上泥盆统忙代恰组断层接触。根据层位和岩性,该组可以分3个岩性段。

1段(C1hs1):主要分布于红山嘴、库尔木图河中游诺尔特阿苏南坡一带。岩石类型比较复杂,岩性以长石石英砂岩(夹凝灰岩)、泥质粉砂岩、灰岩为主,局部见晶屑凝灰岩、凝灰岩和碎斑熔岩。

2段(C1hs2):分布在库尔木图河中游,正格河中下游一带,以正常沉积岩为主,间夹有火山碎屑岩。下部以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互层为主,间夹有深灰色层凝灰岩,均已强烈千枚岩化,片理化。上部以浅灰、灰白色夹黄褐色的中厚层钙质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中厚层炭质泥质粉砂岩、灰岩组成。该段地层毒砂化、黄铁绢英岩化也较明显,亦是区内主要含矿层位。

3段(C1hs1):分布在库尔木图河中游至正格河一带,在库尔木图河中游走向近南北,向东到正格河一带渐转向近东西,岩性以灰白色、灰绿色流纹质凝灰熔岩、碎斑熔岩、凝灰岩、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为主。岩石蚀变强烈,主要为毒砂化和黄铁绢英岩化,为区内主要金矿化层位。

1.4.2 断裂构造

诺尔特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图1-1),断裂分布的方向主要有NW向,NNW向,近EW向和NE向几种,其中NW向规模一般较大,NE向较小。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是红山嘴断裂,它自俄罗斯境内进入,西起红山嘴,向东南经库尔木图河、诺尔特河、库热克特、喀依尔特河上游、正格河、切格勒台、王西库里等,延至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总体走向300°~320°,呈舒缓波状延伸,多北倾,部分地段南倾,为犁氏断层。倾角一般很陡,在80°~85°左右。红山嘴断裂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控制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以及矿产分布的边界断裂。该断裂的活动时间较长,具多阶段性。早期呈张剪性正断层发育于加里东结晶基底之上,向北倾斜,使北部地区形成火山断陷火山盆地;之后由于区域压剪作用强烈,使盆地未能形成洋壳就又重新被挤压褶皱隆起而封闭,断裂也因此而呈现出压剪性特点,并且,南侧的巨型花岗岩穹的侧挤作用,使原北倾的断面上部部分地弯曲甚至向南反转,变成犁式断裂。沿断裂带200m左右的宽度内,岩石碎裂化、糜棱岩化、片理化和劈理带极为发育,东部甚至出现断裂作用带的岩石于深部发生花岗岩化。地貌上,该断裂呈明显的沟谷洼地。在红山嘴断裂以北,广泛发育一些次级断裂,多半是顺层发育于重要的岩性界面上。沿这些断裂带,广泛见到后期热液蚀变。诺尔特地区的金、铜多金属矿化带基本上沿这些断裂及其两侧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