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反映了很多现实情况,这种电影现实意义大过艺术价值?

2025-03-29 08:47:1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部经由话剧走红、改编成电影高口碑高票房的经典。当年在长沙“中山亭”附近的“红色剧院”看此话剧,剧情很精彩,段子一个接一个,演员就是近年来在朋友圈刷屏的任素汐等等。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品行不端”却怀揣梦想的大学教师,为一所小学校能够继续经营下去,靠着一位叫“驴得水”假老师名额,弄虚作假,造谣生事,由此展开的一系列荒诞离奇的故事。

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却打破了观众一贯的审美主张,通过“丑恶”的内核、藉由喜剧外壳来“借古讽今”,驳斥各种似曾相识的社会“荒诞现象”,比如表里不一、比如以权谋私、比如虚报数据,比如贪图小便宜等等。脸谱化的戏剧风格,一针见血的指陈社会弊病,当时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还在幻想,如果电视、电影也能如此尺度open,中国的影视事业应该会是另一个“百花齐放”吧,不曾想,话剧竟然改编成电影。

话剧《驴得水》看得“笑到想哭”,彼时任素汐就Hin厉害

第一、“林子大了,什么鸟人都有。”其实话剧舞台上,出现的人物就那么几个,老师、特派员、铜匠,几乎看不到学生、村民,但是那些逗比的嘴脸、可笑的人物、爆笑的言辞,似乎就是彼时社会各色人物的集合:道貌岸然下丑陋贪婪的知识分子、愚昧无知贪得无厌的底层小人物、未经世事沦为男权下“奴隶”的小姑娘、目不识丁却要装文化人的傻叉……他们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变态的小社会。

可是却又不“变态”,因为就好像是我们也曾遇到过的某些人物。好像我们某些时候也是身不由己地用一个谎话去圆另一个谎话,滚雪球般却越滚越大,我们为现实所迫,不得不为生活所弯腰,或者说大家都在戴着镣铐跳舞,不过是一种生活常态,谁都不容易,谁都在苦苦支撑。 

第二,“故事荒诞,却又如此写实。”《驴得水》所存在的民国时代过去了,但是权力与欲望的纠葛,从来都不曾停息过,校长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将女儿的幸福寄托给铁匠;张一曼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最后选择自杀;憨厚老实的铜匠,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每个人物的命运伏线,在编剧的安排下,似乎都有了命中注定的安排。我记得当时看话剧的时候,笑声此起彼伏,但是最后散场时,观众却又是忍不住地唏嘘感慨,特别是任素汐饰演的一曼自杀的时刻,着实够煽情。

似乎就是我们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不是谁在操纵谁,不是谁在算计谁,而是在某种规则之下,所谓的苟延残喘,所谓的虚伪狡诈,所谓的道貌岸然,所谓的浮躁浮夸,都有其存在的个中原由,话剧用“放大镜”的方式呈现这些事,警醒我们,生活不易,善字为先。

电影《驴得水》,开心麻花“最拿得出手”的作品

是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作品,从话剧舞台到大银幕,看得出来开心麻花团队花了很多心思,据说光是选择拍摄场景走南访北,耗费了大半年时间。不光是沿用的《驴得水》的话剧团队成员,而且故事也是以电影的呈现方式开展。甚至还聘请了李安的御用摄影师林良忠,足见,开心麻花团队的用心与用意。电影至今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在8分以上,足见观众对其很“买账”。

但是,我还想说的是,电影依旧有浓郁的话剧影子,演员与摄影机的走位显得僵硬,台词对白依旧很话剧风,置景与道具的形式与设置也有点戏剧舞台的夸张感,让我有点看张艺谋《三枪》、管虎《厨子戏子痞子》的“造作感”。当然只是我的拙见。

但是,有一点估计大家很认同,就是任素汐在电影中演唱《我要你》,着实很好听啊,忍不住边写文字边听一遍这歌。以上。

回答2:

《驴得水》这部电影,用喜剧的方式谈悲剧,用讽刺的手法讲人性,绝对是近几年国产电影的上乘佳作。但有很多电影专业人士说这是舞台剧不算是电影,可觉得,当一部电影只剩下表现形式能被人吐槽的时候,就已经说明它成功了。

影片中的几个人物,映射的是旧社会背景下,夹在历史和未来之间,既坚定又迷茫的底层民众,是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命运结局,我就从人物的故事线聊起。

张一曼,一个对男性强加于女性道德的无视,内心没有负担的自由女性形象。她是推动故事情节一步步走向高潮,又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人物主线。电影前半段的张一曼,总是带着笑脸,无论面对什么,总是那么的明媚和阳光。剥蒜唱歌的那场戏,是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在乡村教师这个小团体里开始出现了矛盾,也为之后的结局埋下了种子。

裴魁山的黑化是电影走向悲剧深渊的明线,在看到一曼“睡服”铜匠的事实后,女神情感的中伤,道德观念的打击,让他从一个方正面孔的知识分子,变身成了一个唯利是图,恶面狰狞的复仇者形象。与特派员代表的黑暗势力串通一气,成为了利益的走狗,而那身“貂绒”,就像京剧舞台上的脸谱一样,皂白分明,昭然若揭。

老校长的角色很容易被人误会成是一个置身故事之外的忠厚老实长者形象,是善良的,是正派的,甚至是充满正能量和大局观的,但其实,他才是把一切美好摧毁的幕后黑手,只是他被腐朽陈旧的思想禁锢住了双眼而不自知罢了。为了能让学校继续办下去,不惜牺牲一曼的身体,不惜将女儿孙佳推向火坑,直到被绑在了窑洞里,亲耳听到女儿婚礼的鞭炮声时,他才在绝望和无助中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

铁男的前后对比是带有急剧讽刺意味的,之前的火爆脾气,刚正不阿,勇敢,冲动,是非分明,在子弹从头颅擦过的时,死亡的威胁抽空了他一切的原则和底线,特派员成了他唯命是从的君主,骨气和良知变成了残酷现实的笑话,孙佳的善良、反抗变成了“你就是一个小孩”,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枪响的那一刻,铁男就已经死了,他的灵魂死了,人性死了。

是非分明、执拗、说一不二的孙佳,代表的是旧社会中仍然抱有良知,人性尚存,但又无能为力的弱势群体,同时,也象征着未来和新时代的希望。

低成本,零大牌,《驴得水》就是用这样的硬件条件,打磨出了一部从笑点泪点台词配乐到思想都无可挑剔的喜剧。用黑色幽默手法,把一个很悲伤的故事讲给你听,讲故事的人笑着讲,听故事的人哭着听。

《驴得水》绝对是良心作品,是我心中国产电影的顶级佳作。

回答3:

《驴得水》可以称得上是开心麻花出品的最出色的一部电影,用喜剧的外壳包裹的悲剧,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这部根据话剧改编,用明亮的色调、欢快的配乐、荒诞的剧情,奉上讽刺意味十足的电影。

经受不起考验的人

影片的开始,大家都是怀揣梦想的教师,虽然每个人身上都有“小毛病”,但是大家在一起的日子算是风平浪静,然而因为教育部的视察这一意外情况的出现,导致所有人或主动或被动的发生了改变。

最经不起考验的其实就是人心,最令人心寒的也是人性的冷漠、贪婪。

那个每天号召大家教书育人的校长、那个追求张一曼的裴魁山、那个对一曼念念不忘的工匠,在利益和欲望面前,变得面目狰狞。或是以共勉堂皇的集体利益为由、或是直接借机泄恨,只要发生一个小事件,他们就可以马上变成另一幅面孔,把自己最本质、最丑陋的一面展现出来。

影片的讽刺直接而深刻,让人猝不及防,但是这样的剧情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关联,虽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转变,但还是要默认接受这种复杂的人性。

张一曼就是一面镜子

腐败的教育、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见利忘义的小人......这些都通过张一曼这个角色展现出来,张一曼就是影片中照见一切向着荒诞怪异变化的镜子,一面能看见人性的丑恶的明镜。

影片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功利主义者,只有张一曼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一个注定有会被吸血吃肉的结局的可怜人。

那些我们本以为是纯粹的,其实是猥琐的,以为是伟岸的,其实是虚伪的,以为是正义的,其实只是趋利避害的,只有张一曼在做她最真实的自己。影片中另一个正面的人物,铁男,最后迫于形势,也只有低头屈服的份儿。张一曼呢?已经没有了屈服的机会,她要被羞辱、践踏尊严。

电影通过张一曼这个人物,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所谓高知识分子的真实面目。通过张一曼这个人物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在某种情况下,“好人”和“坏人”戏剧性的结局。

在谎言中生存还是毁灭

一出由谎言引发的闹剧,最终也因为谎言被揭穿而结束。

当一切结束后,有的人还能如往常一般快乐的生活,而张一曼却只能走向死亡。这也是全片最具有讽刺意味的片段:当谎言揭穿后,一切尘埃落定,之前所有经历的误会、打斗、分歧、背叛等等都可以被这些高知识分子悉数化解,放下过去,大家和好如初,只有张一曼开枪结束了自己。

她是整场闹剧中最大的牺牲者,在别人只是经历了轻微的惊吓时,只有她承受了最难以弥补的创伤。所有人都可以将那场闹剧当做一个谎言的结束,不再去理会,只有张一曼真实地经历了谎言中一切遭遇,难以放下。

生存还是毁灭,良知和人性、抛弃还是坚守,不同的人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尽管电影带有很明显的话剧风格,但是电影的故事性和演员的表现力,让整部作品耐人寻味。

回答4:

嬉笑怒骂间用荒诞的喜剧色彩所酝酿的悲情,使《驴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针砭时弊的同时拷问已人性的盲点,固然电影在形式上有着过重的话剧痕迹,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剧本夯实,耐人寻味恳切的黑色喜剧。

电影伊始将时代背景定位于民国一个偏远山村的学校中,校长和三个老师共同合谋了用一头拉水的驴虚构了老师“吕得水”。以此向教育局多领取一份薪水,但怎料教育局特派员来校视察,于是一场用目不识丁的铜匠冒充吕老师的荒诞事由此展开,而为了圆谎而继续编制的谎言,既成为了电影推动剧情的动力,也为其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随着这一谎言的持续发酵,这个在特定环境中对知识分子的颠覆和教育腐败的抨击,通过本就并不牢靠的教师与铜匠的同盟关系,使故事变的越发幽默且赋有深度,看似道貌岸然者的愚昧,为了实现所谓梦想的不择手段,最终令电影中每个人本自美好的预期被逐个打破,人性也在贪婪面前彻底沦丧了底线,其丑恶淋漓尽致的展现,构筑了电影极为出色的内在纵深。

谈及这部作品,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任素汐饰演的女老师张一曼,她在电影中既担负了诸多的“有料”笑点,也成功塑造了了电影最为矛盾的一个人物形象,张一曼看似放荡的背后,却有着一颗纯真之心,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份纯真,让她成为了这场用喜剧粉饰的悲剧中最为悲情的人物,这实则甚令我感觉电影中的张一曼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玛莲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则是前者凭借于美貌,而后者则是幽默与性格的使然。

如同一场话剧般的表现形式,其实并不是电影的缺陷,这正如《狗镇》这般另类的作品一样都为人拍案叫绝,《驴得水》的问题其实是在于并没有处理好将话剧演变为电影的过程,在电影时长过半后,很明显的能令人感觉到剧情开始了强硬的大幅跳跃,以此引发的人物转变突兀,使人性经不起细致的推敲,最终命题的着点也变的稍显生硬。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或许存在着微瑕,可仍旧瑕不掩瑜,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而借驴讽今的《驴得水》显然正深谙此道。

个人评分:8

回答5:

《驴得水》:喜剧的最高内涵还是悲剧

《驴得水》是开心麻花2016年的电影作品,由话剧改编,主演也都是话剧原来的主演,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口碑。讲述的是一个小学因为经费问题,隐瞒上下,弄出一只驴来假装当老师,全员享受着这只驴带来的津贴的故事,后来学校得到美国人的赞助,有了更多的钱,事情就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此时,人人欲望丛生,给我们上演了一出好戏。

整部电影都处于黄黄暖暖得色调中,虽然事情发生在朝阳里,缺如夕阳一般,有余光却力不足。

“有趣的配乐”

不管是开头驴棚着火的那场戏,还是剪头发的那场戏,以及张一曼唱《我要你》的这场戏,配乐都展示了较好的喜剧成分。

驴棚着火,本来是万分危急,可是却用了欢乐的调子,同理,张一曼剪头发,那么悲情,也用的是欢乐的调子。观众一下子在对比中就找到了情绪点。

“演员的张力”

铜匠的老婆骂张一曼那场戏,女演员实在是太生动了,拿着烟枪那么一放,戏就出来了。大家侮辱张一曼骂他的那场戏,老斐的一气呵成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台词的功底。

张一曼这个角色由开始的轻松活泼到被剪头发之后的发疯发呆状态,特别是对着镜子看到自己丑陋的头发的时刻,先是愣了一下,再是躲在桌底,中间这个缓冲的一秒,让人觉得很真实,本部影片也让饰演张一曼的任素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演技派的代表之一。

“特别故事性的剧本”

这个故事有太多的揭露现实的点,值得我们去注意了。官官相护、经费被挪用、人的欲望无法满足等等,这不仅是影片中教育部的问题,这只是社会的一个巨大缩影。

有梦想的校长想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可是却性格懦弱;老斐一直没有得到张一曼的肯定,又自大又犹豫;周铁男一身傲骨之后却被枪吓尿了后屈于现实;铜匠想出人头地,面具戴久了,连自己是谁都不认识了… …

可是这部电影的内核还是一个悲剧,揭露人性丑陋的悲剧,看完之后会让人丧的很,可是又让人反省,如果你是剧中的人物,你会怎么做呢?会像发疯的张一曼一样在房间里重复说着“什么也别听,什么也别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