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租威海卫专条条约简介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中,英、俄是主要的对手。1898年,沙俄通过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使东北沦为它的势力范围,在华势力大有扩张,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在中俄就旅大租借问题谈判时,英国就极力反对。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势不可免,英国政府决定强占威海卫,作为“补偿”,来与沙俄抗衡。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正式签订。次日,英国政府即电令驻华公使窦纳乐,并照会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国租借威海卫。为了达到这一侵略目的,英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肮脏的交易。由于当时威海卫还在日军的占领之下,英国首先向日本试探。双方互换了秘密照会,日本表示支持英国占有威海卫。英德进行秘密交涉,英国保证“无意侵犯或争夺德国在山东省的权益”,德国认可了英国对威海卫的要求。在争取日、德支持的同时,英国积极与清政府进行交涉。清政府不敢拒绝,只是软弱无力地表示,租借一事须待日军撤出威海卫后才能商议。但英国政府迫不及待,竟扬言要派海军去烟台。在英国的军事恫吓下,总理衙门照会窦纳乐,同意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但租期必须与俄国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中国仍可使用威海卫港停泊兵轮;英国以后不得再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窦纳乐对前两点表示同意,对第三点却断然拒绝。他蛮横地宣称,英国租借威海卫是专为在北方抵制沙俄的势力,如果法国在南方占有口岸,英国还将“另索一处抵之”。这为日后的勒索埋下了伏笔。清政府虽然几次提出异议,但最后还是在英国的讹诈与威胁下屈从。1898年7月1日,由庆亲王奕?和总理衙门大臣、刑部尚书廖寿恒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订租威海卫专条》的主要内容有:1.中国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威海湾内岛屿及海湾沿岸10英里地方)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2.所租之地均归英国管辖,但中国兵轮可在威海湾停泊。3.英国可在租地范围内沿海一带修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专条的这些规定,使英国轻而易举地获取了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威海卫和旅顺曾是北洋海军根据地,它们分踞渤海湾的南北入口,隔海相望,是保卫北京和华北的门户。分别落到了俄、英手中,成为两国的海军基地。专条的签订,使华北门户渤海湾的控制权完全落到了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这对北京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英租威海卫期间在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他于1902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实现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英租威海卫初期对农村采取的是不干预政策,这样就不利于殖民政府对农村的管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06年推行了总董制,实现了殖民政府对农村的全面控制。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利用刘公岛和大陆沿岸的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并利用威海卫适宜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兴建了避暑疗养场所。每年入夏以后,人满岛内外,商号的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这时的威海卫,已经成为英国远东舰队的“后花园”。 中国收回威海卫1930年10月1日 中国收回英租界威海卫1930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威海卫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被英人强行租借32年的中国海港威海卫,终于回归中国。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沦为其殖民地。1921年12月,中国政府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此后中国政府便就威海卫租界问题与英国政府开始了长达8年的交涉。1924年6月曾订立《交收威海卫专约》29条,后曹锟倒台,英国政府借机将此案搁置。直到1930年6月双方才重开谈判。
1930年10月1日 中国收回英租界威海卫
1930年10月1日,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威海卫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中英交收威海卫典礼。被英人强行租借32年的中国海港威海卫,终于回归中国。
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威海卫沦为其殖民地。
1921年12月,中国政府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此后中国政府便就威海卫租界问题与英国政府开始了长达8年的交涉。
1924年6月曾订立《交收威海卫专约》29条,后曹锟倒台,英国政府借机将此案搁置。直到1930年6月双方才重开谈判。
世纪末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中,英、俄是主要的对手。1898年,沙俄通过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使东北沦为它的势力范围,在华势力大有扩张,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在中俄就旅大租借问题谈判时,英国就极力反对。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势不可免,英国政府决定强占威海卫,作为“补偿”,来与沙俄抗衡。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正式签订。次日,英国政府即电令驻华公使窦纳乐,并照会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国租借威海卫。为了达到这一侵略目的,英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肮脏的交易。由于当时威海卫还在日军的占领之下,英国首先向日本试探。双方互换了秘密照会,日本表示支持英国占有威海卫。英德进行秘密交涉,英国保证“无意侵犯或争夺德国在山东省的权益”,德国认可了英国对威海卫的要求。
在争取日、德支持的同时,英国积极与清政府进行交涉。清政府不敢拒绝,只是软弱无力地表示,租借一事须待日军撤出威海卫后才能商议。但英国政府迫不及待,竟扬言要派海军去烟台。在英国的军事恫吓下,总理衙门照会窦纳乐,同意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但租期必须与俄国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中国仍可使用威海卫港停泊兵轮;英国以后不得再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窦纳乐对前两点表示同意,对第三点却断然拒绝。他蛮横地宣称,英国租借威海卫是专为在北方抵制沙俄的势力,如果法国在南方占有口岸,英国还将“另索一处抵之”。这为日后的勒索埋下了伏笔。清政府虽然几次提出异议,但最后还是在英国的讹诈与威胁下屈从。1898年7月1日,由庆亲王奕?和总理衙门大臣、刑部尚书廖寿恒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
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设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座,成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为不冻良港,三面环山,口门向东,刘公岛扼其前,形成向东、向北两条航道和进出口,日岛、黄岛、牙石等岛罗列刘公岛两侧,构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势险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因威海卫地势险要、设防强固,决定避开从港口正面进攻,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由荣成湾之龙须岛登陆,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见威海卫之战)。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1945年设威海市,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