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芯子社火?

2025-04-25 15:54:2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芯子社火,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民俗文化。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崇尚火观念。由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辽宁等省都广为流传。

芯子又称垛子、平垛。是一种静态惊险造型艺术,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开始多用于迎神、赛会,后成为灯节游艺节目。芯子是把4一5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铁芯上呈现惊险优美的造型。一般一个芯表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芯子分抬芯和背芯,抬芯是将有装扮成剧中人物的孩子的铁架,置于方桌之上,由几个人抬着走;背芯是由一身强力壮者肩扛铁架行走,肩扛者也装扮成剧中人模样,最多时铁架几百斤重。近年来,芯子多将铁架固定在拖拉机、汽车上,表演大型芯子,最多有十几人,表演内容也更加丰富。

芯子社火是传统表演中最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主要选取五至七岁的小孩装扮成传统戏曲人物形象,并配以相关人物动作,置于木架或铁架之上,以一个支点将其背起,随表演队伍巡回演出。因这种芯子是置于人肩,故民间称为“背芯子”。
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陕西洋县到处是欢乐的海洋、喜庆的世界。每天都有近百辆彩车,在中午时刻,就开始了环城大游行,让洋县人及各地的游客,一饱从古到今的眼福。
民俗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勤劳人民通过劳动总结下来的文化精粹,值得传承和弘扬。展演就是弘扬民俗文化最直接、最卓有成效的活动,人们可以通过展览和表演,了解和喜爱传统民俗文化。农历大年初一至十五,千位民间艺术家、百种民俗展演活动都将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回答2:

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民间文艺习俗活动。
当地农民以芯子社火、锣鼓、扇子舞等形式走村串巷打擂台,展示农民祖祖辈辈传承的民间艺术。
社火是舞狮子、龙灯、高跷、芯子、竹马、旱船等民间艺术的统称。长安芯子社火,历史悠久、个性鲜明,据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社火的形式,是三秦民间艺术奇葩。

芯子又称垛子、平垛。是一种静态惊险造型艺术,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开始多用于迎神、赛会,后成为灯节游艺节目。   芯子是把4一5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铁芯上呈现惊险优美的造型。一般一个芯表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   芯子分抬芯和背芯,抬芯是将有装扮成剧中人物的孩子的铁架,置于方桌之上,由几个人抬着走;背芯是由一身强力壮者肩扛铁架行走,肩扛者也装扮成剧中人模样,最多时铁架几百斤重。近年来,芯子多将铁架固定在拖拉机、汽车上,表演大型芯子,最多有十几人,表演内容也更加丰富。
芯子社火是传统表演中最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主要选取五至七岁的小孩装扮成传统戏曲人物形象,并配以相关人物动作,置于木架或铁架之上,以一个支点将其背起,随表演队伍巡回演出。因这种芯子是置于人肩,故民间称为“背芯子”。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功振说,耍社火是我省春节最有特色、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社火包括芯子、高跷、竹马、旱船、舞狮子、龙灯等一系列活动。社火队伍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还经常走到各家各户门前,敲锣打鼓表演一番,主人也常常走出家门,放炮迎接,并奉上点心糖果等答谢耍社火的邻里。社火中最难的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拇指粗的钢筋,约两三米高,上端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四五岁的小孩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于顶端,少则1人,多则数人,或并立、或横卧、或倒立,高悬虚空,场面惊险。
温馨提示:正月十四、十五,高陵县城以及户县县城内都会组织大规模的社火巡游,值得一去。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7753379.htm 陕西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