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刘墉官衔一品,史书并未见“罗锅”二字,如果说是为了避讳,但是当时和他同时代的人的作品和记载里,也没有发现“罗锅”二字。只是在嘉庆皇帝的实录里,有“刘驼子”的记载,但当时刘墉已经年近八十,驼背很正常,并不能说刘墉是驼背。所以刘墉并不是罗锅。
刘墉曾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曾担任四川布政使,是康熙年间有名的清官。
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堪与后来的和珅相提并论,也是有清以来以汉人身份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一人。
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刘墉自曾祖父刘必显至刘墉的侄孙刘喜海,刘氏家族共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和2位大学士。
扩展资料:
刘墉不失其刚正的事例,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
1、其一是在做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兼上书房总师傅的时候,处理了一件惊动全国的案子。
那是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专横,结党营私、贪脏舞弊案,以向皇上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下属历城、益都等几十个州县仓库亏空严重。乾隆皇帝对此事十分重视,责成和珅、刘墉等同钱沣一起前往核查。
这个案子的当事人国泰是山东巡抚,皇妃的伯父,国泰的父亲是四川总督文绶。他是刘墉的老上级,国泰的后台就是和珅。国泰是满洲镶白旗人,姓富察氏。
和珅得到要查办国泰等的消息后立即派家人通风报信,让国泰做好准备。在赴山东途中,和珅甚至出言威胁钱沣。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因此常与钱沣密商对策。
刘墉至山东境内,化装道人,步行私访,终于查明事实: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开征时,凡无力完纳者,一律查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名。
到山东历城县后,和珅拒绝全面查库,说只要抽查几十个库就可以了,并且先起身回到住所。钱沣却坚持要求先封库,第二天彻底拆封。
结果发现库里的银两“多系圆丝杂色银”,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于是,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迟来即封贮入官矣”。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
在这件事上,刘墉对钱沣的支持态度对于案情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支持钱沣,如实报奏朝廷,奉旨拿国泰回京,并开仓赈济百姓。当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从旁附合。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 同时也得罪了和珅。
2、还有一件事正史上似乎少有记录,就是乾隆六十年的“夺大宝”事件。
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准备禅位于嘉庆,临当受贺时,乾隆皇帝却不肯交出印玺,于是刘墉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贺,自己入内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宝。“半日力争,卒得大宝而出,始行贺礼”。在那样一个封建朝代能有如此壮举,实在不易!
但是,做了京官的刘墉更多的时候,是“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其间大错也犯,小错不断,不过总的来说,官运还不错。
乾隆五十二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他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zhí)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因他没有行规定的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参劾。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而刘墉对于这长达七天的旷工事件却置若罔闻。
乾隆皇帝得知后十分恼怒,时任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傅的刘墉被责处得尤其严厉,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此下了一道上谕,措辞相当严厉。
乾隆五十八年,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又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宽大处理,刘墉还是被”严行申饬”。
刘墉入京任职之后,调整了自己的为官处事策略,变刚直方正为滑稽模棱,并没有和权势遮天的和坤做针锋相对的对抗。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乾隆帝”龙驭上宾”之后,已是体仁阁大学士的刘墉在对和坤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后的次日,嘉庆帝即夺和坤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职务,并复刘墉上书房总师傅一职,入内当值,以供随时咨询。随后,各省督抚及给事中,纷纷上章弹劾和坤,要求将和坤凌迟处死。
这时刘墉对嘉庆新帝说:和坤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不能不为先帝留下面子,请从次律,赐令自尽,保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坤案打击报复,使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坤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坤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墉
清代刘墉官衔一品,古代为官要经过面试,因为被称为“父母官“,所以要讲究威仪,是不容许有形象上的不足。所以罗锅的可能性不大。曾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扩展资料:
众所周知,清朝是没有宰相(或丞相)一职的。然而乾隆时期的名臣刘墉(又称刘罗锅),却被后人称为宰相,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后世定义清朝宰相,是以中堂这一称呼来认定的。因为唐、宋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像人们耳熟能详的清朝官员,如康熙时的明珠、索额图,乾隆时的和珅、刘墉,晚晴时的李鸿章、翁同龢,皆称中堂,皆可以称之为宰相。
清朝什么官员可以称为中堂呢?主要是军机大臣及各殿阁大学士。而要达到这两个晋升条件,首先要是从一品的官员,包括六部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无一例外,都是京官。像将军、提督等从一品外官,是没有资格晋升军机大臣或各殿阁大学士的。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授内阁学士。直至此时,刘墉方称为中堂,步入宰相之列。
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但仍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刘墉。刘墉羞愧难当,上书请辞,不准。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刘墉可以说是累死在宰相的位子上的。因为嘉庆皇帝一直不准刘墉告老还乡,刘墉去世的当天还去南书房值班。
朝廷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刘墉
清代刘墉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因此并非罗锅。其主要作品有《石庵诗集》。
刘墉简介: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号文清。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嘉庆九年(1805年),享年86岁。他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其父刘统勋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刘墉不仅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政治家,更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其书法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名满天下;且又内通掌故,博通经史,诗文实为大家风范。刘墉与不老屯的关联,就得从其书法和诗文谈起。
清朝自康熙年间开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作为皇帝政治活动的第二个中心。为了京师与热河行宫间的方便,修建了京热御道,筑有行宫多处,其中御道密云段就筑行宫四座,在今不老屯境内杨各庄村还修人寓馆,刘墉作为乾隆皇帝的宠臣。自然常随皇帝往来于北京与承德之间,常在此寓馆停留,在此所作、所书诗文颇丰,共分诗歌、札记、随笔等179篇。主要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生活感悟、人生随想等。至今、这本《刘墉诗稿》手迹,经三代人珍存,收藏于密云县博物馆。可以说,是不老屯地区的秀丽风景,触动了刘墉的灵感,才有这传世之作。而今诵读之余,览华美篇章,观精湛的书法艺术,透过岁月的印痕,触摸那班驳的历史印迹,刘墉在寓馆青灯下伏案疾书的身影似尽展眼前,思古之悠情顿生。
由于他经常伏案苦读,所以形成了罗锅!
应该到一品了:
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加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