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歌 (无名氏·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
《越人歌》,最初见于古诗十九首,相传是中国最早的译诗。
据说当年楚国的鄂君子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用越语唱了这首歌,鄂君请人用楚语译出,就是今天我们在辗转相传的年代看到的:"今夕何夕兮,中搴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木尚有知(枝),而君心尚不如木枝(知)。
又——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
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今夕何夕兮,得见君子。
今夕何夕兮,得见君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越人歌,据西汉刘向《说苑·奉使篇》记载,公元前 528年,春秋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
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语的
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
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
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
不知。”即此一例,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已有翻译。
以上是华夏民族与外族交往时的翻译问题,至于华夏各国间交往,我想却未必需要翻译。因为各国语言虽然差别很大(现在汉族各地方言差别仍然很大),但上层社会的人必然都通"雅言"(论语对雅言亦有记载),他们交谈时大概是说雅言,而不是用本国的方言。至于一般的百姓,虽然不懂雅言。但跨国的交往情况不会多。
2.陆 游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多少春宵成叶落,林中小径独落寞,佳人倚竹朝南卧,情话万千同谁说?
心若小雨细如丝,万般景致美作尘,一夜酒酣醉欲死,酒醒之后不消魂。
东风无力不伤魂,无意转面遇佳人,直发细腿薄红唇,可爱温柔胜黄昏。
秋水瑟瑟,花脉脉,客居他乡为人客,枫已落红,蝉声谁来和?
一杯清酒淌入喉,醇香浓厚上心头,九月秋雨浊似愁,寂寞归人空弹奏。
独倚桥桅叹夕阳,蝶舞林间杏花黄,泉冷屋暖床头事,何必挂肚牵心肠。
爱恨无期比天长,雨过天晴梨花黄,枝头杜鹃轻声唱,几多萧瑟几悲凉。
谁家窈窕轻呜咽,夜已三更花早歇,怨君远征无告别,佳人思郎空切切。
秋水亲睹,一夜鱼龙舞,佳人独倚西厢卧,空房独守,唯见夕阳褐,醉生梦死花零落,情愫无人说。秋夜微凉度人魄,云散雨过,月与佳人独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