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院怎样治疗H7N9病毒感染者?

2025-04-28 02:47: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入住最高等级传染病房病房里的空气都不许跑出来
  新鲜空气可以进入病房,但病房内的空气跑不出来
  感染病毒患者入住的是负压病房,是传染病最高等级病房。
  什么是负压病房?负压病房是世界卫生组织在规定抢救SARS病人时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设置负压病房的医院,才可以救治有严重呼吸系统传染病的病人。负压病房是指在特殊的装置之下,病房内的气压低于病房外的气压,外面的新鲜空气可以流进病房,病房内被患者污染过的空气不会泄露出去,而是通过专门的通道及时排放到固定的地方处理。设置负压病房,可以减少病房外家属、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机会。浙大一院的负压病房,是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建设的,当初救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也是在这个病房里,从没有发生过医务人员感染的病例。
  传递窗分为两层,隔绝内外空气交换
  感染病区的门外,门的右边有1扇传递窗,病房里有病人的化验标本传送出来,都要通过这个窗口。这个窗口是全自动的,分成3种状态:锁止、打开、全锁止。窗口里外各有一扇玻璃门。里面的窗户打开后,外面的窗户就无法打开。外面开了,里面就自动锁住。这样可以完全隔离里面和外面的空气,不因为物品传送而有内外空气交换。

  医生每隔4小时为患者化验生化指标
  下午4点多,一位医生提了个写有“送检专用”的白色塑料手提箱到感染病区门口。需穿着白色手术衣、头套和两层蓝色外科一次性口罩。
  打电话给里面的护士,护士打开传递窗的内窗,放入一个标有“H7N9 9-5-5”的罐子,放好后立即关窗。过了1分钟,医生打开外窗,小心地把罐子放入手提箱,仔细盖好盖子,下楼——这位医生是感染科的检验医生,他说,他们每隔4个小时就要为患者杨某化验生化指标,以便随时监测病人身体状态变化。
  会诊办公室有高清视频能看到病人身上插满管子
  专家通过屏幕监控病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教授是患者的主诊医师。
  会诊办公室里,有一套高清视频系统,通过设在病房里的摄像头,将图像和声音传送到会诊办公室的投影仪上。这样,多名会诊专家通过大屏幕就能实时监控病人情况,避免过多的人员进入病房出现交叉感染。
  病房墙上的插座都插满了
  视频直播中,病人身上盖着蓝色的横条纹床单,面颊消瘦,头发花白。张开嘴巴、插着呼吸机躺在病床上,半睁着眼睛,胸腔起伏缓慢而有节奏。床头墙壁上10个电源插座孔,都被插满了,分别连接着呼吸机、监护仪、呼叫器等。
  病人身上插满管子,连接着好几个袋子,心电监护仪的管子、静脉输液管、胃管、尿管、排泄管等,这些都是用来监护和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救命管。“转入浙大一院后,病人经过近两天的抢救,情况进一步好转,通过机器提供的用氧量降低了,这说明病人的肺功能没有恶化,正在自己慢慢地恢复。而且你们看病人插满管子,但他的神志是清醒的。”“不过,目前来说,病人还处于最危险的时期,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进病房要两次更衣换防护服出来后要淋浴才能离开
  医生穿防护服进入
  通过视频看到,有两位医生穿着白色防护服进入杨某的病房。他们站在病床边,记录监护仪上显示的数据,分别有心律、血压、脉搏和氧饱和度4组数据。医生还仔细查看了病人身上的各种管子。
  安排了三班倒医护人员,24小时全天候监护这位病人。每班医护人员包括4位医生、4位护士,每班轮班8小时。医护团队包括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监护室高年资的医生和护士。“可以说抽调了医院最强的医护力量来抢救这位病人。”
  进去出来都有一整套程序
  在视频中看到,进入病人病房的医护人员都是“全副武装”,戴着圆形固体的绿色“医用”N95口罩,可以杜绝PM2.5微粒流通;穿着白色连体防护服,从头到脚无缝连接;还有白色消毒手套。
  在医护人员入口处,有一块牌子,写明医护人员进入病房的程序:入口→一更→二更→办公区→前屋→病房→通道→更衣→淋浴→办公区。
  护士解释,“一更”是指穿上基本的手术防护服;“二更”是穿上白色隔离服,有了这两道防线后才可进入病房;出来可能带有病人的病毒,要求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进行淋浴才可以离开医疗区。

参开资料: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H7N9感染者是怎么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