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是否真的存在?
这个问题已经被人们谈论了数个世纪,粗壮的大树都平添了数不清的年轮,可它依旧是个谜。
曾经听魏东晓老师上编剧理论课时讲了个小故事,是拿自己当材料开涮的。大意是,某日逛书店,魏夫人穿梭于一排排格架间,嘴里啧啧有声,不一会儿便停下来看着眼前毫不争气的丈夫,指着鼻子骂道:还有人夸你是才子,那些小册子的厚度还比不上人家最薄一本的十分之一,你什么时候能写出这么多东西来让我看看?魏老师闻言一乐:夫人,有句话你一定没听说过,写出这么多作品的人,他们的家庭没一个幸福的。魏夫人一时哑口无言。
魏老师的幽默令在场的同学大笑不止,可在笑声中,莎士比亚却作为一个例外,从迷雾中露出了幸福的笑脸。一位亘古的大戏剧家,大文学家,居然拥有一个不错的家庭,至少没有什么正规记载能证明他的妻子对他很刻薄。这是一个历史的例外吧,或者还是一种世俗的畅想,人总是用经验在套用分析一些普遍的现象,可又同时巴望着看到意想不到的奇迹,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戏剧家,他的一生居然是最完美的一出戏剧,至今令世人回味。
用最俗不可耐的视角分析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我们会在它的身后发现两个人,一个是英国一位很不得意的王室成员,一位落没贵族,一位被遗忘的伯爵,爱德华·德·威尔,而另一个是来自斯特拉特福镇,一个手套商的家庭,颇有商业头脑,在伦敦戏剧圈里有点名气的演员威廉·莎士比亚。分析种种迹象表明,这位威廉就是一个比较幸运的演员,也仅此而已,他比别的演员幸运的是他在伦敦混迹不久便能够在自己的家乡斯特拉特福投资房地产,买下镇上最好的房子,而在伊丽莎白时期,绝大多数演员是被视为下等人过着贫寒的日子,根本不像现在所谓明星这么幸福。威廉的钱有一部分来自在剧院的收入,有一部分来自一些商业行为,还有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应该来自于一位外人的资助,这份资助的代价是,买下他的名字和身份的使用权。这是一个被研究者认为是阴谋的事件,购买莎士比亚这个名字的人便是爱德华·威尔。
莎士比亚的幕后原身原来是一位落没的贵族,这是一件令世人惊奇的事,虽然此事尚未盖棺定论,但已经有很多人相信这一论断,他们最坚固不破的理由就是那个幸福的问题。很明显的是,威尔令人不快的家庭颇使他困惑,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印象都在他的眼前徘徊挥之不去。他喜欢年轻男孩,还爱上一个侍女,结果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威廉呢?十八岁就和一个二十几岁的姑娘结了婚,并有了几个孩子,他们的婚事披星戴月的追赶着孩子出生的脚步,终于在姑娘怀孕六个月后完成了这个不完整的仪式。此后,威廉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伦敦,他的妻子始终如故的在家尽着本分,可威尔的妻子却曾被可怜的抛弃过几个月。很多理由都让我们相信,只有像威尔这样的贵族才能写出这些作品,因为署名莎士比亚的作品里焦黑的刻着他生活的烙印。那种男人和男人之间的友谊,有点同性恋的“友谊”,是不是和威尔喜欢年轻男孩有些相像呢?当然了,他很有可能在舞台上找到了这样的男人,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疯狂的憧憬,因为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舞台上,即便是女性角色也要由男性演员扮演,而且那种男性演员必须是年轻的,还未过青春期的,比姑娘还漂亮的人儿。
无论怎么样,我想表达的是,莎士比亚被视为威尔的做法,是摆脱不了世俗眼光的一种追问。人们无法理解经验之外的事,除非意外在不久之后也变成了经验。不过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一个阴谋存在于世间的话,莎士比亚的人生戏剧就要告一段落了,这出戏也令人不觉得怎么有趣了。因此,作为一个梦想看到奇迹的后者,我宁愿相信威廉就是威廉,莎士比亚就是莎士比亚,奇迹就是奇迹,让经验见鬼去吧。
莎士比亚历史真实存在。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 --- 1616年4月23日),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诗人。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1590~1600年的伊丽莎白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