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如何判别电路是否发生谐振?测试谐振点的方案有哪些?

2025-02-25 11:46:3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谐振过电压是指在电力系统中铁芯电感元件,如发电机、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等非线性元件和系统中的电容元件组成许多复杂的振荡回路,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发生谐振,常常引起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电压。
  在一般电力系统中,通常容易识别潜在的谐振电路,因为谐波比尖峰更容易分析,而且处理方法也较容易。谐振电流和电压的产生,必须具备谐振电路和激励两个条件,如果两个条件成立,将会造成振荡,从而引发过电流和过电压。
  下面对这两个条件做简要分析。
  在确定谐振产生的第一个判据(即谐振电路)时,重点应了解谐振频率是否匹配激励频率。谐振频率取决于电路的电感(L)和电容(C):f= 1 /(2л*SQRT(LC)) 其中:
  f 的单位是赫兹,L的单位是亨,C的单位是法拉。在电力系统中,L和C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a. 变压器阻抗(Z)(铭牌标注),这是电力系统中主要的感性元件。
  b. 变压器与电容器之间电力线路的阻抗(电抗)(计算值)。
  c. 变压器之前供电系统的等值阻抗,通常由当地供电部门以阻抗(Z)或短路容量(KVA)的形式给出。
  d. 所研究电路内电容器额定容量(KVAR),如果电容器遍布配电系统,则可首先近似
  考虑装在负荷中心的电容器。可以通过现场试验确定系统的电抗,具体作法是:根据已知的电容,将一些激励施加到电路上,观察振荡频率,然后推算出电感及电抗。示波器(最好具有屏幕记忆功能)可以读出震荡频率,其波型图将记录线路的状况。采用示波器分析谐波时应注意,5次以上谐波(如11次)的幅值,在扫描时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只可用于定性分析。
  实际应用系统中,一般发生的是并联谐振。即用户的非线性负载产生的谐波电流Ih,在经由电容器组电容和供电网电感(含变压器)形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由于谐振发生,流经变压器和电容器的谐波电流It和Ic被放大到10-15倍。被放大的谐波电流将导致电容器和变压器内部组件过热甚至损坏。
  另一种较少见的谐振串联谐振,它是在上一级供电网系统电压发生波形畸变的情况下,由电容器和供电变压器之短路电感形成的串联谐振回路会吸引高次谐波电流流入电容器,串联谐振可导致在变压器的低压侧和电容器上出现很高的谐振电压,引起电容器或变压器的绝缘击穿。

回答2:

将晶体管接在电路中,再在晶体管的后接电流表,若电流表指针有变化,则发生谐振,反之就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