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本来是中国汉语词语,唐朝时期就有,只要是在太医署学医的都叫做医生,跟现代的医生含义有区别。
真正是现代含义的医生一词,应该是清朝时期,指以给人看病为业的人。
例如《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以后,王氏的病渐渐重将起来。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并不见效。”
曹禺《雷雨》第二幕:“周蘩漪 :你跟老爷说,说我没有病,我自己并没要请医生来。”
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日本在明治以后称呼为:医师先生、医生、老师。所以中国的“医生”称呼也或多或少受到日本的影响。
医生,又称医师,古代称大夫或郎中。“医生”其本意是指专精医学的人,“生”指先生。唐朝的医疗行政机构叫太医署,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既是医务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现在“大夫”一词在北方人中也常用。
医生也叫杏林。据称,三国时,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医德也高。他晚年为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和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名为“康乐杏”。后来,“杏林”用来专指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生。
唐时设置学校令人习医,凡学医的人称为医生。
《唐六典·太医署》:“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李林甫 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
《元典章·礼部五·医学》:“各处有司广设学校,为医师者,命一通晓经书良医主之,集后进医生讲习《素问》、《难经》、仲景、叔和脉诀之类。”
宋 范成大 《书事》诗之二:“门外虽无车辙,医生卜叟犹来。”
苏轼《次韵黄鲁直赤目》:“诵诗得非子夏学,紬史正作丘明书。天公戏人亦薄相,略遣幻医生明珠。”
熊禾《题林氏药圃》:“我知太医生,适用随细钜。”
中国自古不同于西方,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三级。
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古代中国的医生多被称作“大夫”或“郎中”,然医生是本土词,唐时设置学校令人习医,凡学医的人称为医生,但并不常用。直到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叫大夫 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