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是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由总鳍鱼进化而来。与其祖先鱼类相比较,两栖类已经具备不少适应陆地生活的进步特征,例如,四肢发展成强有力的适应于陆地行走的器官,能用肺呼吸空气等。但是,它们还保持着一些原始的和鱼类相似的水栖特点,例如,卵无羊膜结构,必须在水中产卵、孵化,幼体在水中生活且用腮呼吸,经变态长出四肢后才能爬上陆地并用肺呼吸。因此,两栖类还不能完全离开水域。两栖类最早出现于泥盆纪晚期(三亿多年前)。发现于格林兰晚泥盆世的鱼石螈(Ichthyostega)被公认是最早的两栖动物化石。在石炭、二叠纪时,两栖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一些个体相当大的类群,成为当时陆地上占优势的动物。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 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它是水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