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求内隐人格理论的定义?

内隐人格 是什么?
2024-11-29 20:39:0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定义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人们见多重人格特质归入同一类的一种图式。例如,很多人以为,善良的人也很大方。

当人们对社会世界的本质不甚确定时,就会运用自己的图式来填补这些空缺。图式是一种心理捷径,当我们掌握的信息很少时,图式就提供了额外的信息来填补空白(fisk and Taylor,1991;Markus and Zajonc,1985)因此,当我们尝试了解他人时,我们把对这人的图式来进行更完整的充分的理解,(Dweck, hiu,andHong,1995:Kim and Tosenberg,1982).图式让我们得以迅速地形成印象,而无需花费数周时间来与人们相处,并了解他们的本性。

这一类图式叫做内隐人格理论。这一理论有我们关于哪些类型的人格特质会组合在一起的观点所组成(Asch ,1946;Schneider ,1973 ;Sedikides and Andersion,1994;Werth and Foerster,2002)我们运用少数已知的特征来判断他人具有哪些特点,如果一个人非常善良,那么我们的内隐人格理论会告诉我们,他或她很可能也是非常慷慨大方;类似地,我们会认为吝啬的人也是暴躁易怒的,但是依靠图时也会让我们误入歧途,我们可能会对他与其所属团体饿其他成员是一样的

文化与内隐人格理论 内隐人格理论随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关于那些人格特质组合在一起的独特的理论,(Gervery,Chiu,Hong,and Dweck,1999 Hamilton ,1970;Kuusinen,1969;Pedersen,1965)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内隐人格理论与文化有莫大的关联,和其他的观念一样,他们在一个社会中是由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的,并且,一个文化中的内隐人格理论可能会和另一个文化中的内隐人格理论有很大不同(Anderson,1995;Chiu,Morris Hong。and Menon,2000lCousins,1989;Vonk,1995)

实例

例如,如果美国人认为某人是“乐于助人的那么他们也会认为他是”真诚“的,一个”务实的人也很“谨慎”(Risenberg,Nelsin,and Vivdkananthan,1968)。在这种文化中还有一种强他有力的内隐人格理论,她与外表吸引力有关,认为“美德就是好的”即那些外形魅力的人一定也拥有许多美好的品质(Dion,Berscheid,and Wallster1972:Eagly,Ashmore,Makhijani,and Longo,1991;

如果人们利用他们的文化理论来理解所读的故事,那么结果会如何呢?其中一种利用理论(或图式)的方法就是填补空白,也就是说,相信那些温和图示的信息是自己已经观察到的,但事实上这些信息并不存在。

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whorf,1956)认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运用的语言不同,会使懂的双语的被试对于以同样方式叙述的人物有不同的知觉,每种文化及语言会创造出大家共有的内隐人格理论,也影响到人们对别人所产生的各种印象

回答2:

内隐人格理论:主张个体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关于他人心理和行为假设的理论,认为个体会刻板地认为别人的人格品质都是相互关联的,一旦了解其中的一种品质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及其行为表现,例如,很多人以为,善良的人也很大方或者是认为胖的人就比较懒惰。

回答3:

1、人格研究并非始于心理学, 在心理学涉及人格研究之前,伦理学、哲学、神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已关注人 格问题,20世纪 30年代,西方心理学开始广泛研究人格,并迅速发展形成;
2、当代心理学界一般的看法是,广义的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也包括内隐行为。 何为内隐行为,学界目前尚未有明确界定。为了研究需要,一般作出如下界定,再不会产生严重歧义时。

回答4:

内隐人格理论(IPT)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Bruner和Tagiuri(1954)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内隐人格理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lay person)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描述了一些普通、且互不相关的人格特质[1]。换句话说,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2]。内隐人格理论决定了个体对其他人基本特性的认识,所以理所当然的,内隐人格理论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个体与其他人的交往,这种影响贯穿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自身发展过程的始终。

回答5:

内隐人格理抄论(IPT)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bai个重要概念。Bruner和Tagiuri(1954)首次du提出这一概念,他zhi们认为,内隐人格理论dao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lay person)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描述了一些普通、且互不相关的人格特质[1]。换句话说,即内隐人格理论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2]。内隐人格理论决定了个体对其他人基本特性的认识,所以理所当然的,内隐人格理论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个体与其他人的交往,这种影响贯穿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自身发展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