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2、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 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今年3月开始,一座精致华美的流动“昆曲艺术博物馆”在北京、上海、首尔、维也纳等地开始世界巡回展示,这就是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江苏省昆剧院演出,中、日、韩三国艺术家鼎力打造的中国传奇巅峰“1699·桃花扇”。 5月18日、19日,《1699·桃花扇》在南京紫金大戏院演出两场,我有幸随朋友一同欣赏了一场。而事前,我其实并不知道有这场演出,更没有预见演出居然会如此精彩,场面如此精美浩大。曾经也看过戏曲表演,但是这一次,刚刚看到舞台的设计,灯光时,我就明白,这绝对是一次大手笔的豪华制作。 于是我开始庆幸,不单没有错过这场演出,而且同行的朋友恰好当天购买了一台长焦镜头的数码相机,在12倍的光学变焦镜头下,即使站在最后一排,依然可以随意取景拍摄。总之在这里特别感谢这位朋友-鬼古兰!
--------------------------------------------------------------------------------
这次按照孔尚任原作演出《桃花扇》,导演田沁鑫请来世界级著名艺术家前来助阵。
从剧本方面,由台湾文学大师余光中担任文学顾问,他与其他昆曲专家充分肯定这版“1699·桃花扇”尊重了孔尚任原版精神,既有所继承,又有大胆创新。
舞台方面的戏剧顾问是韩国“国师级”导演孙桭策,他不仅在舞台剧方面声名显赫,还担任过韩日世界杯开幕式总导演,在传统精神与现代方式的结合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认为《桃花扇》是经典之中的经典,作为“世界遗产”的昆曲如何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次“1699·桃花扇”的尝试非常重要。
另外,曾经给宫崎骏电影作曲的日本著名作曲家长冈成贡专门为推广活动创作了音乐。
在舞台视觉方面,长期旅美的萧丽河是亚洲惟一的女性舞美兼灯光设计师,曾囊括了所有中国舞台灯光大奖,这次舞台将“天·地·人”融合为一体,“戏里有戏,台中套台”,将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发挥到极致。
服装设计师莫小敏曾以《荆轲刺秦》一片夺得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他设计的服装在保留传统款式的基础上,将色彩重新进行了设计,剧中的两百套服装全部是精美手绣,件件都是艺术品。
600年前,昆曲繁荣的朝代是极其雅致的时代,而《桃花扇》可谓是昆曲中的历史剧,不仅要表现伤春悲秋的男女情怀,还要清晰地“交待”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方式。《1699·桃花扇》以现代的舞台装置,再现了当年秦淮两岸纸醉金迷的繁华,在舞台空间的概念上,导演田沁鑫采用了一个流动的博物馆的概念,台中台的舞台创意在古典中巧妙地加入了现代的元素。
--------------------------------------------------------------------------------
在所有的舞台布景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首次整体公开亮相,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
南都繁会图 (局部)
明代著名宫廷画家仇英曾绘制过一幅长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朝永乐年间南京的繁盛景象,这便是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该画卷纵44厘米,横330厘米,从郊区农村田舍开始,以城中的南市街和北市街为中心,到南都皇宫前结束,形形色色的人物多达一千多人,两百多个店铺商号招幌林立,展现了六百年前南京城的繁华兴旺。
但是该图一直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院馆藏,从未正式整体亮相过。为此,剧组费劲周折将《南都繁会图》的图片复制下来。演出时,这幅图被巧妙地被藏在舞台上,通过灯光变化的不同作用,时隐时现,最终使剧中明代秦淮河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所有的伴奏琴师皆隐在图后,似幻似真。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
《昆曲六百年》封面
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
20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力扶持和振兴中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2] 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3]
金代和元代,在那时的北方兴起杂剧,由许多角色扮演故事。在南方的戏文起源于建炎南渡前后。明太祖洪武年间时,南戏文加北杂剧成传奇。
根据文征明手录的娄江魏良辅《南词引正》一文记载,“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灯镇),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元代末年昆山顾坚为昆曲创始人。今昆山千灯镇有顾坚纪念馆。明代昆山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元代末年,南戏传到昆山地区后,与当地的民间曲调互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声腔,在音乐家顾坚推动下,有长足的发展。根据周玄暐的《泾林续记》,明太祖朱元璋也注意到昆曲,可见当时昆曲的规模已经不小。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以文化乐”的传统,改良昆山腔,采用中州韵系,依字声行腔,“调用水磨,拍挨冷板”,使昆腔具细腻婉转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调”、“水磨腔”之称。稍迟出现了用昆腔演唱的传奇新作《玉玦记》、《鸣凤记》、《浣纱记》等,新腔始风行大江南北,成为领导性的戏曲声腔。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前后两百多年为昆曲全盛时代,昆剧舞台艺术亦在清朝中叶发展成熟。此后花部兴起,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舞台,然薪尽火传,其声腔和表演艺术深刻的影响了后来剧种,如京剧;民间曲社唱曲活动也一直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规范的主力。
花部又称“乱弹”,根据《扬州画舫录》卷五,特别以“乱弹”来统称花部诸调便可以知道。徐扶明《乱谈乱弹》一文指出,“乱弹”又名“鸾弹”、“烂弹”、“乱谈”。花部腔调剧种中所用的音乐风格较活泼嘈杂。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
昆曲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北曲遵“北中州”,南曲遵“南中州”。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