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市虹蜷公园,求虹蜷这个名称的的由来!

2025-04-29 11:26: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跟历史,人文,地理有关。
上虞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杭州湾南岸、杭州市和宁波市之间,与上海市隔海相望,素有“九县通衢”之称。是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县市,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是梁祝传说中的英台故里。
每当晨曦初展,上虞市区的半山虹蜷公园中,便会云集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晨练者。山上,重华塔巍然;山中,花岗石古道幽幽;山下,各式仿古建筑交相辉映。置身其中,让人顿有心旷神怡之感。
虹蜷,就是指弯曲的彩虹,可以比喻成像彩虹一样弧形弯曲着。
意思跟“宛虹”差不多,弯曲的虹。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奔星更於闺闼,宛虹扦於楯轩。” 李善 注引 如淳 曰:“宛虹,屈曲之虹也。”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赩如宛虹,赫如奔螭。”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元武伏於重介,宛虹潜以自匿。”
甲骨文“虹”与杠梁、古玉璜之形相似。本义: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主虹称虹,副虹称霓。
古代把虹比作美人,故称虹霓为虹女。
虹霓吐颖,吐气成虹霓,形容有丰富的诗文才华。
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列子·天瑞》
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尔雅·释天》疏
跨虹连绝岸,浮鼋续断航。——庾信《忝在司水看治谓桥》
《字汇补》宛虹,龙也。
《礼·月令》季春,虹始见。孟冬,虹藏不见。
《淮南子·说山训》天二气则成虹。
《後汉·郞觊传》凡日旁气色白而纯者,名为虹。
《枚�\·七发》虹洞兮苍天。
《马融·广成颂》天地虹洞。
《郭璞·鲸鱼赞》壮士挺劒,气激白虹。鲸鱼潜渊,出而色悚。
蜷:身体弯曲。
《类篇》虫行诘屈也。
《屈原·离骚》蜷局顾而不行。《注》蜷局,诘屈不行貌。
《扬雄·甘泉赋》蛟龙连蜷于东厓兮。《注》连蜷,长曲貌。
蜷蜿,盘旋环绕的样子。
上虞底蕴深厚,舜帝公园、晋谢安东山再起、梁祝化蝶、白马湖春晖园,都让人流连忘返。
上虞传说中是舜的出生地,也是舜让位于丹朱时所居的地方,有“虞避丹朱,舜会百官”的历史传说,也是传说中祝英台的故里,并且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五代时属吴越国东府。北宋属越州。南宋绍兴元年改越州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复为绍兴府,上虞皆为其属县。1952年起属宁波专区,1964年起属绍兴专区。1968年起初属绍兴地区。1983年起属绍兴市。
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后属越国,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同属会稽郡,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上虞、始宁入会稽县,先后属吴州、越州、会稽郡。唐初,今上虞境仍为会稽县的一部分,属越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以剡县与故始宁地为嵊州,八年州废。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属会稽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后,仍属越州。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分会稽复置上虞。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并入余姚,次年复置,属越州。五代时属吴越国东府。北宋仍属越州。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改越州为绍兴府。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绍兴府为绍兴路,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复为绍兴府,上虞皆为其属县。清承明制。民国初年改府制为道制,上虞属会稽道。民国16年(公元1927年)废道制,直属于省。民国21年,属浙江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24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初属绍兴专区。1952年2月起属宁波专区(驻地余姚),1964年9月起属绍兴专区(驻地越城)。1968年6月起初属绍兴地区。1983年8月起属绍兴市。
绍兴是浙江的文化中心之一,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有名的水乡、酒乡、桥乡,绍兴风景秀丽、人才辈出,著名的文化古迹包括兰亭、禹陵、鲁迅故里(包括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百草园等)、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名人故居,东湖、沈园、吼山、新昌大佛寺等,古代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绍兴已经有超过六千五百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春秋为越国都城(后迁都至姑苏),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秦初为会稽郡的属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以故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东巡至会稽南部属地,更名大越曰山阴,东汉时期,会稽郡分治,钱塘江以东地区均为会稽郡,治山阴。东晋南朝为东扬州,治山阴,隋唐置越州总管府,唐末置浙江东道节度使,辖越、睦、衢、婺、台、明、括、温八州。
五代时期至北宋,绍兴属于两浙十三州的两浙东路,为两浙东路首府,辖明州、越州、台州、处州、温州、婺州,治理范围大约为浙江省钱塘江以南的地区。南宋绍兴年间改越州为绍兴,取“绍祚中兴”之义,后升绍兴府,是两浙东路首府和南宋陪都。宣统三年,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
越国(又称作“于越”),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都城在会稽(绍兴),我们所熟知的春秋五霸的勾践卧薪尝胆即是第39代越王。史书称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国君为姒姓。古代日本在令制国设置之前也存在一个越国。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绍兴周边地区,定都会稽(绍兴),兴越灭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亡吴国后,势力范围一度北达江苏,南入闽台,东濒东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诗曰: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会稽郡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夏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史记记载了汉时流行的说法:“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绝书》外传记地传:“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人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引吴君高之语:“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因以名郡,故曰会稽。”
嵊州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美誉,“书圣”王羲之爱慕剡中山水而晚年隐居终老金庭,谢灵运、李白、杜甫、朱熹、陆游、戴逵等历代文人墨客,多次来嵊游历,留下了不少咏剡佳句和访剡遗迹,书圣园、南山湖、百丈飞瀑、崇仁古镇等四大风景旅游区,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