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适应零售转型

2025-04-30 20:48:4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优化信贷结构拓展特色业务
信贷增长回归常态已成必然,资产业务结构调整压力将相对有所增大。如何在盘活存量贷款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资产业务结构,保持盈利相对较好的增长?
“一是服务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加大对个人与消费相关的贷款投入,继续推进向零售银行转型。”许文兵认为。
下一阶段,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三农”、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科技、文化产业、旅游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也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消费信贷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的“主攻方向”之一。
赵庆明认为,应加大个人按揭贷款之外的其他消费信贷领域的拓展,如教育、旅游度假、汽车、家具、家电等消费贷款。由于信用卡已经基本覆盖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较强的广大居民,可以选择以信用卡为主要载体开展相关的消费信贷。
“在信贷上要更加重视零售客户和提高零售客户的比重。零售客户包括中小企业和个人。银行在对零售客户的信贷上有比较充分的定价权,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利差。”赵庆明说。
不过,专家提醒,信贷资源向“三农”、小微等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倾斜的同时,各金融机构也应立足自身条件,发展优质特色资产业务。
“同质化发展模式已不可维系。未来随着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各家商业银行必须结合自身规模、人员和区域等优势,在业务结构和产品创新上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雷薇认为。
业内专家认为,重大项目和重点市场仍将是大型银行的“主战场”,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则应立足自身条件,走专业化发展和特色化经营之路,将信贷资源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
推进战略转型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
“经济放缓、经济转型、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都是现实的考验,银行必须适应这个形势尽快转型。银行不能够光贷款了,贷款的需求可能要减少。”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表示。
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对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业必须加快构建多维支撑的业务架构,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许文兵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适应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要求,大力拓展投行和财务顾问等服务类业务,使收入多元化。
“新的驱动力就是转型。金融脱媒,并不是大型优质企业真的要离开银行,只是对银行的贷款需求会减少,但是相应的会增加证券发行承销、兼并收购等投资银行业务需求。因此,对于大型优质客户,要充分发挥综合化经营的协同效应,提供好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赵庆明认为。
国际化发展战略也受到高度重视。专家建议,银行业应坚持以“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和海外华侨为重要市场,以跨境贸易结算和汇划结算服务为抓手,以人民币国际化相关业务为突破口,形成多元化的业务体系和全球化的经营布局,提高跨市场和跨境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