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灾难报道

要快要专业点
2025-02-24 18:52:2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好吧 我回答下你这个问题 我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的
面对灾难,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不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应当用自己手中笔去向受众传递所见所闻的新闻信息,对其进行报道,我们就不能只看表层,不能只看现象而不关注那些深层次的东西,也不能用一种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它。应当是更理性、更科学、更全面,有分析、有选择地向受众客观报道。这就要求对灾难报道不仅是展示灾难,而是使报道影响人们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做出努力。那就是让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从报道中受到启发,得到知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提炼出理性的思考和人文色彩的东西。可以说这样的灾难报道才是最终目的。

灾时的报道

对于记者灾难发生后,应当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在报道过程中要坚持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的原则,不能出现漏洞、偏差和错误。另外还要注意事态的发展变化,坚持正确的导向,倡导积极向上的东西,同时始终以深入采访为标准,寻找鲜活、感人的素材,关注灾难对人的影响,关注人的命运,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状况,提出青少年对灾难的认识和防灾意识问题及解决办法,了解灾区受灾前后对防灾的认识。

对于编辑作为“后方”的指挥者,报道思路的策划者,编辑应当提出科学、完整、有深度和有影响力的报道方案。对于灾难的成因,有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辅以背景资料加以说明。就报道中涉及的建筑毁坏情况,从设计到原材料选用追踪报道,从灾中自救反映平时的防灾意识,写出物质救助与精神救灾同等重要的观点,有针对性地关注青少年群体,同时配发相应的评论,告诫青少年应当加强防灾意识的培养。选择一些青少年防灾成功的典型事例穿插报道,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灾难报道要即时和连续相结合,文字图片相结合,前方后方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成年与青少年相结合,国内国外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即由一次灾难的报道变成一次防灾减灾的教育课。由于指向性强,对于青少年防灾意识的培养,会起到重要作用。

平时的报道

对于记者灾难过后或未发生灾难之前,就记者本身而言,一定要加强培养青少年防灾意识,这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记者对此的认识要上升到一个高度。首先记者应当克服麻痹思想,不能因为灾难过去或者未到就不以为然,或者轻视这个领域觉得没有大新闻可挖。所以,这就要求记者运用逆向思维,去挖掘、去发现,真正体现记者的功夫。在平常抓出不平常的报道。如就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有些地方重视不够,青少年防灾意识淡薄,灾难的监测预报能力与社会发展要求有明显差距,一些工程抗灾能力较弱,部分工程存在隐患,应急反应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记者可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展开调查、分析,采访专家学者和一些救灾中的当事人、幸存者和青少年,以此推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防灾减灾意识,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对于编缉应当将灾难报道当成长期的选题来抓,特别是青少年防灾意识的培养。选择适当的日子,按《防震减灾法》、减灾日和不同灾难事件及时推出选题,以新的角度引起青少年重视。使青少年理解和认知,做到警钟长鸣。因为现实社会所做出的一切都是为了青少年而创造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防灾是一项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活动,青少年是一个重要的主体。它不仅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取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府机构的组织效能,人民群众的道德风尚和社会团体的应变能力。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迅速战胜自然灾害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可靠保证,青年是一支生力军。所以我们所说的灾难报道其内涵已不在是灾难发生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其包括灾前注意运用各种形式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宣传科学知识,灾难中如何尽可能避开危险保全自己的办法,使人们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在条件具备又有必要的情况下举行演习,吸取有过灾难经历的地区的经验,进行宣传、策划。这样的报道则不单单是客观的表述,而是带有很强的指向性,指向青少年这个群体,是属于潜入式的,其意义绝不是初始化的。

通过灾难报道使城市预案、《防震减灾法》、防灾经验等走进中小学课堂,组织防灾夏令营、课外科技小组、讲座、演习等等,那么青少年的防灾意识定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灾难报道也会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走向实用。

回答2:

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灾难报道
新闻工作者作出优秀的灾难新闻报道是他们责无旁贷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作好灾难新闻报道呢?
作好灾难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端正思想,提高职业道德。端正思想,提高职业道德,就是摒弃为了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将事实真相以最快的时间传播给受众,并在传播过程中给受众最想知道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而且不伤害受灾者及其家属的灾难信息,不要为了个人的升迁和单位的利益而不顾灾难事件中的人和事;就是要明白灾难报道的意义,不但有利于消除谣言、传播信息,而且有利于赈灾和灾后重建;就是要以人为本,关注受灾者及其家属的生活状况和心里,不要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而不予以关注;就是要担负起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社会的进步包括制度、意识、道德,例如对导致的空难的不合理制度控诉,对导致洪水的不良环保意识解释,对侵害他人的生命财产的不道德行为谴责。
作好灾难新闻报道,新闻工作者其次应该提高自己的报道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就是要善于发掘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以及优秀的笔法来报道新闻,不要敷衍受众,流于形式;就是要不断增强对其他各种知识的了解,以便在报道中随心应手,不要“干巴巴”的没有深度的报道;就是要有做好追踪调查的技巧和信心,不要一遇到阻拦就后退;就是要有对受众知情权和受灾者及其家属的隐私权的平衡能力,不要一味的为了知情权而不顾隐私权,也不要只为了隐私而放弃知情权。

灾难新闻报道意义重大,新闻工作者在报道灾难新闻时应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作好灾难新闻报道。

灾时的报道

对于记者灾难发生后,应当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在报道过程中要坚持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的原则,不能出现漏洞、偏差和错误。另外还要注意事态的发展变化,坚持正确的导向,倡导积极向上的东西,同时始终以深入采访为标准,寻找鲜活、感人的素材,关注灾难对人的影响,关注人的命运,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状况,提出青少年对灾难的认识和防灾意识问题及解决办法,了解灾区受灾前后对防灾的认识。

对于编辑作为“后方”的指挥者,报道思路的策划者,编辑应当提出科学、完整、有深度和有影响力的报道方案。对于灾难的成因,有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辅以背景资料加以说明。就报道中涉及的建筑毁坏情况,从设计到原材料选用追踪报道,从灾中自救反映平时的防灾意识,写出物质救助与精神救灾同等重要的观点,有针对性地关注青少年群体,同时配发相应的评论,告诫青少年应当加强防灾意识的培养。选择一些青少年防灾成功的典型事例穿插报道,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灾难报道要即时和连续相结合,文字图片相结合,前方后方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成年与青少年相结合,国内国外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即由一次灾难的报道变成一次防灾减灾的教育课。由于指向性强,对于青少年防灾意识的培养,会起到重要作用。

平时的报道

对于记者灾难过后或未发生灾难之前,就记者本身而言,一定要加强培养青少年防灾意识,这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记者对此的认识要上升到一个高度。首先记者应当克服麻痹思想,不能因为灾难过去或者未到就不以为然,或者轻视这个领域觉得没有大新闻可挖。所以,这就要求记者运用逆向思维,去挖掘、去发现,真正体现记者的功夫。在平常抓出不平常的报道。如就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有些地方重视不够,青少年防灾意识淡薄,灾难的监测预报能力与社会发展要求有明显差距,一些工程抗灾能力较弱,部分工程存在隐患,应急反应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记者可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展开调查、分析,采访专家学者和一些救灾中的当事人、幸存者和青少年,以此推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防灾减灾意识,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对于编缉应当将灾难报道当成长期的选题来抓,特别是青少年防灾意识的培养。选择适当的日子,按《防震减灾法》、减灾日和不同灾难事件及时推出选题,以新的角度引起青少年重视。使青少年理解和认知,做到警钟长鸣。因为现实社会所做出的一切都是为了青少年而创造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防灾是一项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活动,青少年是一个重要的主体。它不仅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取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府机构的组织效能,人民群众的道德风尚和社会团体的应变能力。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迅速战胜自然灾害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可靠保证,青年是一支生力军。所以我们所说的灾难报道其内涵已不在是灾难发生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其包括灾前注意运用各种形式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宣传科学知识,灾难中如何尽可能避开危险保全自己的办法,使人们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在条件具备又有必要的情况下举行演习,吸取有过灾难经历的地区的经验,进行宣传、策划。这样的报道则不单单是客观的表述,而是带有很强的指向性,指向青少年这个群体,是属于潜入式的,其意义绝不是初始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