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江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一听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土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秦朝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都在今南京地区,其管辖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横山以北,茅山以西的广大区域。起初均隶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现在的秣陵镇(一名秣陵关),就是秦汉时代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秣陵县城。今南京市区的秣陵路。 秣陵又叫金陵、石头城、建康,建业…… 李清照的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说的就是南京。
“金陵”改名为“秣陵”是秦始皇为了显示至高无上的权威,泄散王气,将南京称为秣陵。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曾在秣陵关西南的丹阳(今江宁区丹阳)经过,回途又从江乘渡江北返。随行术士认为金陵山势险峻,有天子之气,秦始皇便把王气泄散,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在此意指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南京。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一听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六朝古都南京是“江南第一州”,在现代城市上海出现之前,它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城
市。战国时代,它是楚国的属地,称“金陵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後,改“金陵”为
“秣陵”,与“丹阳”、“江乘”同属“会稽郡”。两汉沿用秦制,三国东吴孙权改其名为
“建业”,晋恢复旧名“秣陵”,後长期称“江宁”。直到为朱明王朝,始谓“南京”。
东魏时,在河南沈丘地方也设置过一个“秣陵县”,辖颖水流域的今项城、沈丘、郸
城等县。颖水发源於“中岳”嵩山,水量可观,於安徽入淮;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也
是中原的“名流”;先秦《庄子》有“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颖水”的记载,
说的是一个厌恶权力的古人,听了别人要将权力禅让给他的话,还去把耳根洗了洗
乾净。
东魏(西元五三四—五五〇年)是从北魏王朝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汉族将领在其
中专权,鲜卑族皇帝只是傀儡。然而,有别於北魏推行汉化政策,东魏却事事效仿
鲜卑旧俗;在颖水旁设置的县名“秣陵”,无疑是个鲜卑字。众所皆知,鲜卑语是蒙
古语的祖先,蒙古语的“江河”有两字:gol和moren,汉语的“河”字是由gol变来,
“秣陵”则必是moren的译音。蒙古人把黄河叫“喀喇木伦”,把西辽河叫“西拉木
伦”,分别是“黑河”和“黄水”的意思,这“木伦”就是“秣陵”。据说,是秦始皇亲自
决定将“金陵”改名为“秣陵”的,这至少表明他是会说蒙古话的。
据说,是秦始皇亲自 决定将“金陵”改名为“秣陵”的,这至少表明他是会说蒙古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