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什么名人事例?

2024-11-29 13:45:5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李比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褐色液体,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李比希的重视,只把一张“氯化磺”标签贴上瓶体,并没有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

后来,法国青年波拉德发现了这种褐色液体,立刻对这种液体进行了研究,终于发现这是一种新元素——溴,李比希读了波拉德的论文后,非常懊恼,认为自己不善于思考吃了亏。

2.布鲁诺是意大利哲学家,思想家。他饱读大量书籍和自己领悟实践后开始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玫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

布鲁诺也因此遭到教会的逮捕,但他在被捕入牢中的时候,任然不断学习,靠自己顽强的意志自学成为博学者。

扩展资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孔子。

意思: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回答2:

一、“大陆漂移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根纳提出的,在地图上发现大西洋西岸的南美洲巴西东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与东岸非洲喀麦隆海岸凹进去的部分,正好能够对起来。

而且巴西沿岸每一凸凹处,与非洲沿岸每一凹凸处几乎都相对应。后来又经过长期研究,通过地球物理、地质、古生物及古气候多方论证,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大陆原是一个整块,大约距今3亿年以前开始分裂,向东西南北移动,后来才成为现在的样子,科学的新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其学说。

二、李比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在研究从海藻里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褐色液体,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李比希的重视,只是草率地把一张“氯化磺”标签贴上瓶体了事,并没有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

后来,法国青年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也发现了这种褐色液体,这引起了波拉德的注意和思考,立刻对这种液体进行了研究,终于发现这是一种新元素——溴,李比希读了波拉德的论文后,非常懊恼,认为自己不善于思考吃了亏。

扩展资料: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积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失败。

新的解释:学习知识不理解,不面对现实问题则知识无用,面对现实问题不总结,不学习知识则问题不能解决。

回答3:

马谡 。学习了兵法 不思考,死板硬套。 失街亭,丢姓名。

回答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9)“学”与“思”,当下地纠缠一起不可分。“学”与“思”所隐含的前提。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杨伯峻: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
钱穆:先生说:“仅从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惘了。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
李泽厚: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详解:这是比康德“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更彻底穷源的一章。“学”,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这是以差异性为前提的;而“思”,《说文》有“思,容也”,“容”,离不开一定的范式,例如一个筛子,对水来说就不是“容”的,还有所谓不可思议,相应的潜台词就是“可思”有一个潜在的标准,超过这标准的,就被当成不可思议了。“思”的前提在于同一性,例如,能被欧氏几何所“思”,那其潜台词就是对象运动的刚体性在所“思”的对象中具有同一性,因此才会有把所有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当成一样的可能。如果没有“同一性”,一切科学都是不可思的,例如物理,一个最简单的同一性例子就是在狭义相对论里,任何惯性系都被看成同一的,如果没有这同一性的要求,狭义相对论根本无法展开。在哲学里,就算是以重整形而上学为己任的海德格尔,其存在之“思”,也摆脱不了某种“同一性”的潜台词。
对于以差异性为前提的“学”与以同一性为前提的“思”,孔子的见解与德里达有相通的地方。德里达那里,差异性与同一性纠缠在延异(延缓的踪迹)之中,同时在场或缺席,在延异中不可能纯粹地分解或确立差异性与同一性,也不可能由差异性与同一性构造或结构出延异,这与“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的胡诌辩证法没任何关系。“合二为一”或“一分为二”这类垃圾命题,只能是那些毫无哲学素养的野鸭店哲学家才可能当成宝来忽悠。
上面三家与通常的解释,都不知道何谓“学”何谓“思”,更不知道“学”与“思”所隐含的前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典型的互文,求所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只能迷惘、疲怠而无所得。“学”与“思”,当下地纠缠一起不可分。任何的“学”,都以同一性的“思”为前提,这一点,连康德都很清楚,如果没有“思”的某种前提性结构,“学”是不可能的;而任何的“思”,都以差异性的“学”为前提,这一点就不是康德所能知道的,德里达说“我呈现给自己,是在语言之后”,这就有点靠谱了。
白话直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将差异性的“学”与同一性的“思”分开,都只能迷惘、疲怠而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