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各诸侯国的爵位并不一样,但其自称往往并不严格按照爵位来称呼,很多诸侯国的君主都自称为“XX公”,其实其爵位并不是公爵
例如:齐国的爵位是侯爵,晋国、秦国的爵位是伯爵,都自称为“公”,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
只有以周朝的名义而记录的史书上才会称呼正式的爵位,如齐侯、秦伯、晋侯
例如:孔子所著《春秋》中有记载“郑伯克段于焉”,这里的郑伯是郑庄公,其爵位是伯爵,所以孔子称为“郑伯”,但其自称“郑庄公”(其实是后人给的谥号)(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与周室同宗,“周礼尽在鲁”,所以孔子会以比较正式的语言来写《初秋》)
这里也有比较特殊的诸侯,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被周室正式承认为诸侯,爵位是侯爵,这三家在后来称王以前,到都是自称为“XX候”的
而楚国、越国、吴国比较特殊,他们的爵位都很低,只是子爵,但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国家实力国土面积都大大提高,与大诸侯国相当,实力与名号不符,加上周室衰微,自己又地处南方,离周室比较偏远,所以在春秋时期,这三个诸侯国就先后自立为王,也就是说,他们的“王”的称号是自封的,不是周室承认的,对于周室来说,这三家已经相当于谋逆,只是周室衰微,无力征讨地处偏远的这三家而已
到了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相继称王,但是在春秋时期只有楚国、越国、吴国这三家,其中楚国最强,称王也最早,另外两家后来都被楚国给灭了
所以,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中,主要是《春秋》里面,对各诸侯的称呼不同就是以上这些原因了
您好,王和爵位不同,一般都简称各个诸侯国国主为王,但是他们的地位不同,所以爵位称呼也就不同
吴国是伯,楚国是子,越国是蛮。《春秋》就是这个样子的,关起门自己叫的不算。吴国太礼是文王兄长,楚国熊绎是周朝火师。
因为楚 吴 越是最先称王的!
春秋战国时,称王的诸侯相继有楚、吴、越、魏、齐、韩、秦、燕、赵、中山、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