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充分反映市场经济的不足
一个时代的纪念
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30年前我到外地出差,在餐馆里吃面不但要给钱还要给粮票……”昨日下午,在红星国际会展中心北门一角,由省粮食局举办的湖南省粮油票证展,像时光隧道般将许多老市民“带入”往昔岁月。据展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展出的不仅有我省推出的第一套粮票,还有堪称全省之最的面额达3 000斤的粮票。
昨日,虽然天气阴冷,但是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仍然人流涌动,一楼展出的粮油票证引起一些市民莫大的兴趣。这里不仅有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通用粮票,湖南省通用粮票,还展出了许多地方粮票、油票、工种票、饲料票。
“这张粮票我家里有!当时买粮食都要凭粮票,一般的居民每个月的粮票是27斤。”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市民看到熟悉的粮票,十分激动,热情地向身边的年轻人讲述过去的岁月。“当年买东西不像现在,什么都是用票,买米用粮票,买煤用煤票,买布用布票,买烟要有烟票,就连买件棉袄,还要用到棉花票……”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方寸天地,记载着共和国的成长与变革。”聂守明在粮食系统工作了几十年,对于我省的粮票发展史如数家珍。他指着展区里一张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面额50斤、发行时间为1955年的紫色粮票说,“这就是我省发行的第一套粮票中的一款,也是最珍贵的一款,因数量有限,展出的不是原件,而是影印件。”
从1953年12月1日起,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并从1955年开始,陆续印发粮油票证。直到1993年国家全面放开粮食销售,粮票才逐步停止流通,并结束其历史使命。而在这近40年时间里,湖南省共发行了15套72枚省级粮票和数百种地县粮票。
粮票还函括了湖南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一款面额为“壹拾斤”的湖南省武装民警价购粮票,1961年发行,“当时各地兴起民兵训练热潮,还发行了专用民军训练票。”
而一款1970年9月由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粮食局发行的修建铁路粮食指标转移供应证,面额为3000斤,是我省发行过的面额最大的粮票。“当时正在修建湘黔铁路,民工都是自备粮票,但是因为粮食不够吃,省里就按指标进行补贴……”
地方粮票的图也各不相同:株洲发行的粮票印着株洲车辆厂的旧貌,湘潭发行的粮票印上了原来的湘潭钢铁厂,而长沙发行的粮票,印上了长沙的老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