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震中距:观察点到震中的地球球面距离。
震源距:震源距是指某一指定点至地震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h)。
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根据距离,地震可分为3种
1、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2、近震
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3、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震源参数测定
1.从地震波记录测定或估计震源参数时,除利用体波记录外,也可利用面波记录。一般采用波谱分析或理论地震图方法进行分析。
2.用波谱分析法时,一般是先求出震源参数同理论震源波谱的某些特征量之间的联系,然后用傅里叶分析法从地震记录求出观测的震源波谱和相应的特征量,再根据上述联系推算震源参数。
3.用理论地震图方法时,可用尝试法先假定一些震源参数,并选定地球结构参数,然后计算出观测点的理论地震图,再同该点的观测地震图对比,根据二者是否符合再确定实际的震源参数。
4.也可利用适当的最优化的反演方法,直接求出与观测量拟合最好的震源参数,而不要反复尝试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源深度
百度百科-震源距
百度百科-震中距
百度百科-震中
百度百科-震源
1、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又称震源区或震源体,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
2、震中
是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即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3、震中距
观察点到震中的地球球面距离称为这一点的震中距。根据震中距离大小,可将地震分为地方震(震中距≤100公里)、近震(100公里≤震中距≤1000公里)和远震(震中距>1000公里)。
4、震源距
震源距是指某一指定点至地震震源的距离。
5、震源深度
指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h)。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浅源地震占全球地震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迄今测到的最深震源深度为720公里。
扩展资料
灾害破坏: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在大陆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会引发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1、直接灾害破坏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地震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2、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其中火灾是次生灾害中最常见、最严重的。
此外,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带来新的继发性灾害,如通信事故、计算机事故等。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中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源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源深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1、震源: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2、震中: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
3、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
4、震源距:是指某一指定点至地震震源的距离。
5、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扩展资料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1、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2、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3、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4、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震中距离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余震:主震之后接连发生的地震,持续时间可达几天甚至几个月。
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一般不会超过主震。余震有可能在附近地区,造成新的灾害。因此,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3度,少数人有感。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