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胜,为何第二年在邯郸之战中却大败?

为何第二年在邯郸之战中却大败?
2025-04-25 13:24: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因为在邯郸之战中,秦国急功近利,低估了赵国的实力,同时也有点骄兵必败的因素。秦国以为可以像在长平之战中一样,把赵国打得落花流水,一举把赵国拿下,结果却出人意料,在邯郸之战中,秦国大败。

在长平之战的时候,虽然秦国在最后取得了胜利,但那是用十万军民的生命作为代价的,靠的是人多。一年之后,秦国想要乘胜追击,再次攻打赵国,把赵国吞并,但是天不遂人愿,这次的邯郸之战,秦国以失败告终。那是因为连续两年打仗,士兵疲惫不堪,没有休息好就又被赶上战场,实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再加上当时秦国将军白起病了,临时换了统帅,对赵国的情况不熟悉,这也是秦国兵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国会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秦国低估了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必胜的决心,低估了他们的实力,也没有想到会有其他国家对赵国伸出援助之手。对于秦国来说,打败赵国,只是多了一片领土,但对于赵国来说,如果邯郸之战失败了,那就是亡国。所以赵国上下一心,誓死抵抗秦国,这种绝地反击的决心让赵国士气大涨,再加上后来终于有国家愿意援助赵国,所以赵国才会打赢邯郸之战。

其实如果秦国没有因为长平之战胜利了就洋洋得意,而是冷静分析赵国的形势,可能在邯郸之战中,他们还不会输得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