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为什么要出走,10万精锐啊

2025-02-24 15:26:5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我们知道,农民阶级虽然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它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其落后性、分散性和狭隘性必然在革命进程中反映出来。因此,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保持内部的团结统一;虽然提出天下人人皆兄弟姐妹,反对“凌杀斗杀”的旧世界,但却不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处理内部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一些领导人滋长了居功自傲情绪,形成了以各王为中心的封建宗派。随着领导集团和农民政权的逐步封建化,领导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终于导致了领导集团的严重分裂。1856年8月中旬,杨秀清假借天王下凡,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被迫应允,随即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京诛杨。9月1日深夜,韦从江西带3000精兵包围了东王府,次日杀杨秀清及其家属,接着又借搜捕“东党”为名,滥捕滥杀其部下二万余人。9月中旬,石达开从湖北回到天京,对韦昌辉的滥杀无辜不满,韦又欲杀石,石逃出天京,但其家属皆遭杀害。洪秀全明知事理,却又在韦昌辉的逼迫下,悬赏取石达开首级。即使洪的所为非出自本意,但这对以忠义观为其世界观核心的石达开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11月,洪秀全虽下令杀韦昌辉及其追随者,结束了内乱;洪秀全送韦昌辉首级给石达开以了私怨时,石却迟疑不发,反以杀秦日纲、陈承瑢为前提条件。可见,此时石达开担心洪、陈、秦联手加害于自己,对洪秀全尚存畏惧。而洪秀全面对众王相互残杀和翼王势力的扩大,在应允石达开提出条件的同时,也对其心生疑惧,这样一来,石达开与洪秀全的矛盾遂产生并潜伏下来。

石达开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太平天国初期的革命斗争中贡献很大,威望很高。天京内乱结束后,洪秀全召石达开回京辅政,可谓众望所归,“圣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大家喜其义气,推为义王”。但洪秀全却消极地接受天京事变的教训,皇权主义魔影缠身,对石达开却又存疑忌,严加防范限制:一是声明“主是朕做”、“军师也是朕做”,把军政大权收归已手;二是升封两位兄长为王,处处掣肘石达开,导致“翼王与安、福王二人诘怒”,(注2)借以分散和抵消石达开的权力,使一度稳定下来的朝政陷入混乱,更引起石达开的强烈不满,从而使石达开与洪秀全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石达开回京辅政之后,凡翼王发令,殿下将士听从如流,这一现状更激起洪秀全的不安与猜疑。而石达开壮志难酬,又要受制于“又无才情,又无算计”的平庸的洪氏兄弟,心中极为不满,深感洪秀全有“一并谋者之意,必须当即立断,早作打算”,否则“忠而见行,天且不明;不行,将落竖子乎”。(注3)

综上所述,足证石达开与洪秀全的矛盾激化是石达开出走的直接原因。
广大天国将士的客观推动

1857年6月,石达开因洪秀全对其不信任,毅然离开天京,率军十万出走,单独转战于长江以南。这一出走,也是广大天国将士客观推动的结果。

天京事变发生后,广大天国将士对洪秀全、杨秀清等人玩弄权势,左右制衡,导致朝政混乱的局面感到愤慨与不满,因而对昔日崇敬的天王、天父大失所望。于是,石达开的亲信曾锦谦、张遂谋等人,对委曲求全的翼王打抱不平,极力劝其“取洪而代之”。然而,石达开是一个忠义观极强,重道德伦理之人,虽对天王心怀不满,但却不会采纳此策。至于更多的天国将士,跟随翼王与清军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眼看自己的主将在革命胜利的高潮中,却落得如此窘迫地步,怒气久积在胸,于是,除一部分自行逃离外,其他多加入石达开的部队远征,继续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清军作战到底。总之,对石达开的出走,不能忽略当时历史具体情况和广大太平天国群众的态度。

回答2:

哪儿来的10万精锐,太平天国内部出了问题,石达开亦被牵连(不再受信任),被逼而走。跟着石的人越来越少,最后仅有一些亲信,为保这些人性命,石达开带着妻儿向清政府投降了,谁知慈禧这老太婆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不仅毁约杀了石一家,更把石的部下全杀了…… 英雄生不逢时,如果是康熙雍正的时代的话,石达开极有可能是另一位施琅……
可怜一代英豪,却被凌迟而死,一来显示出了石达开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清庭已到末日,无信无义,手段残忍……同样,石达开的悲惨结局,亦意味了太平天国走到了末路,江山未定,内乱祸乱人心…… 如石达开如此人物,天下之大却无容身之处,天悲、地悲、人悲……

回答3:

内部闹矛盾啊、在天京内部夺权斗争后,洪秀全不再相信石达开,被迫出走了。。。(也很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