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庚子议和中的李鸿章,他为何竭力保慈禧?

2025-04-26 23:23: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慈禧与光绪皇帝从京城出逃一时间中国北方残局难以收拾。李鸿章奉慈禧的命令进京与八国联军谈判。


9月底的时候,英、法、美、俄承认由奕劻、李鸿章来担任中方的议和人选后,其他国家也先后表示了认可。谈判开场比较顺利,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谈判会一直拖延地持续了1年。

在谈判中李鸿章提出两个谈判纲领,一个要驻军长留,一个想赔钱走人;一个妄想解除人家的武装,一个希望商业上给对方些便宜;一个要治罪,一个避重就轻,李鸿章想要顾左右,甚至大剌剌地提出要一一个别对谈,以期各个击破。

很显然其他国家的并没有同意。

不管双方怎么谈论慈禧的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李鸿章为了确保慈禧不被判罪,坚持要在条款上写明“懿亲不加重刑”。这时候“中国国情”四个字起了作用。李鸿章想让对方明白,中国人以孝为本,以忠治国,太后为一国之母,千万要尊重。

谈判可想而知不欢而散,联军继续西进,并派兵进犯了清西陵和东陵,直逼张家口,向慈禧施加压力。接下来打的就是心理战术,慈禧等人在西安天天心惊肉跳等消息,“以首祸当议己,常悁栗不自安”。她“一日不见京电,便觉无措。然每一见电,喜少惊多,实令胆怯”。11月21日,她电问李鸿章:“列强所索各条是何端倪,曾否见询,有无万不能行之事,……应据实密奏”。慈禧对于和谈的态度非常坚决:“大局攸关,款议可成不可败,两害取轻”。

这时的李鸿章采取的是是各个击破,11个国家组成的谈判方,看似阵容强大,其实个个心里都有小九九。与这里的协议刚有一点松动,李鸿章赶快给慈禧去电。接着,各国公使一致要求,只有中国的皇帝和太后回到北京后才可以开始谈判。而慈禧压根就没有此时回京的想法。

回答2:

因为慈禧太后当时是清朝的一国之母,不仅地位尊贵,还代表着国人的面子,加上她一向重用和赏识李鸿章,所以李鸿章不得不保她。

回答3:

因为在中国臣子需要遵循“孝道”与“忠义”,慈禧作为一国之母,是人们“孝”的对象,不对慈禧加重罪,符合中国国情。

回答4:

因为李鸿章他脑子里还是有那些封建的思想,因为慈禧他是皇太后,所以那还是清朝的一个象征,所以他要竭尽全力地保护下慈禧。

回答5:

李鸿章竭力保慈禧太后是为了他自己的官职,在当时他是清朝政府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他支持变法,但却不更改皇帝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