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平定南中是时候,曹魏一方面忙着应付北方的鲜卑,一方面出兵攻打东吴,因为曹魏的这么心急想要灭掉东吴,因此东吴无暇顾及蜀汉,曹魏更是没有功夫管蜀汉,所以蜀汉国内空虚,但是魏吴都不趁机偷袭。
夷陵之战之后,蜀汉大伤元气,刘备更是病重,从表面上看蜀汉非常危险,但是统治阶级看到的永远与一般人看到的不一样,当时东吴大获全胜之后,曹魏的曹丕便发现东吴实力大增,这个时候如果不消灭东吴,那么日后东吴一定会北上攻打曹魏,到时候曹魏是否能打败东吴确实是个未知数,反观蜀汉因为夷陵之战实力大减,反而在曹魏眼中相对于安全,所以那个时候曹魏没有心思对付蜀汉。
而东吴这边因为曹魏曹丕的虎视眈眈,虽然他们赢 蜀汉但是孙权也忧心不已,夷陵之战东吴胜得漂亮,但是东吴也有损耗,曹丕这个时候来犯,就是不给东吴喘息的机会,所以孙权只能积极备战,生怕一个不留心便被曹丕给灭掉了。而且当时孙权也认为刘备大势已去,他看到曹丕北方受到突厥的袭击,也有心与曹丕一战,不求打败曹丕,至少让曹魏也损失惨重一下,为日后做谋划。所以孙权也就无心放眼到蜀汉。
曹魏虽然实力很强但是他两面受敌,北方他还要应付突厥,所以他就是有心也无力再出兵蜀汉,因此诸葛亮就跟算好的一样,平定南中,魏吴两国都没有来犯蜀汉。
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首领,公元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率领大军七擒七纵后降服,此后不再叛乱。虽然陈寿的《三国志》本传中未记载孟获事迹,但是,史书《汉晋春秋》、《襄阳记》、《华阳国志》等对诸葛亮南征孟获均有记载;至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是讲述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基于此,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孟获成为其讨伐的重要对象。诸葛亮南征,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平定叛乱而对南中地区发动的一场战争。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曹魏、东吴为何没有趁机偷袭蜀汉呢?
一
首先,公元223年,因为夷陵之战的重创,刘备在永安白帝城病逝。在刘备病逝后,蜀汉立即陷入到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就内忧来说,则以南中地区的叛乱最为严重。彼时,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豪强孟获参与其中。在平定南中的战役中,虽然诸葛亮只带领了3万大军,但是,考虑到蜀汉因为夷陵之战所导致的元气大伤,所以,在3万大军出动之后,此时的蜀汉可谓国内空虚。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平定南中时,蜀汉国内空虚,魏吴两国为何不趁机偷袭呢?对此,在笔者看来,曹魏和东吴没有趁机偷袭蜀汉,并不是其忽略这一机会,而是因为曹魏和东吴实在是分身乏术。
二
一方面,就曹魏来说,根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25年,也即诸葛亮出兵的同时,曹魏并州刺史梁习大破鲜卑轲比能。换而言之,诸葛亮在解决孟获时,曹魏也在忙于击败北方的鲜卑。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原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比如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就因为要长期抵御鲜卑等势力,所以长期无法对东吴用兵。在此基础上,因为要集中注意力击败鲜卑轲比能,曹魏自然不会陷入到两线作战的兵家大忌中,也即不适合同时进攻易守难攻的巴蜀之地。
三
公元225年十月,在并州刺史梁习大破鲜卑轲比能后,魏文帝曹丕曹丕行幸广陵(属今江苏扬州)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对于当时已经身体有恙的曹丕,想要从广陵等地来进攻东吴。不过,因为当年大寒,水道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也即曹丕进攻东吴的计划没有成功实施。就曹丕来说,其在位期间没有对蜀汉展开大规模的用兵,反而对东吴虎视眈眈,这是因为夷陵之战后,东吴作为获胜的一方,不仅气势正盛,而且在获得了荆州之地后,对曹魏造成了明显的威胁。基于此,曹丕的重心是征讨东吴,而不是蜀汉,一旦消灭东吴,那么蜀汉的灭亡无疑是早晚的问题。
四
最后,正是魏文帝曹丕给予的压力,促使东吴投入了重兵来防御东吴。并且,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主动派人到东吴修好关系,以此继续建立蜀吴联盟。对此,孙权之所以接受蜀汉投来的橄榄枝,直接原因也是曹魏给予的压力太大了。进一步来说,东吴没有趁机偷袭蜀汉,蜀吴联盟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蜀吴联盟并不牢固,不然东吴也就不会偷袭关羽和荆州了,所以,东吴没有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趁机犯难,归根究底还是利益使然,也即防御曹魏是第一要务,不能因为贪图蜀汉的利益而舍本逐末。综上,对于蜀汉丞相诸葛亮来说,正是看透了魏蜀吴三国当时的形势和内在的纠葛,所以才敢放心率领3万大军征讨孟获等反叛势力。
战争动员是一项很严谨的工程,从对峙状态进入到进攻状态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准备期,包括军事集结军粮储备。而且,对于战争的进程要有着极其精确的掌控,包括占领区的管理以及攻势受挫后的调配。冷兵器时代的交战目的大多以掠夺为主,像蜀国这样发动国战的前提必须是:战争潜力成倍大于对手。当然,如果有些东西非凡才能的将领,通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也能获得非凡成就。古今中外能以弱胜强的国战极为有限。对于魏国来说,潜在对手根本不是蜀国,稍有经验的分析师就可以得出结论,其孱弱的国力根本无法维持一场大规模的国战。但其兵力凭借地理优势也足够拖垮任何一方,所以,魏吴两国不可能对其贸然用兵。
因为当时的魏国在忙于集中兵力驱逐北方的鲜卑族,而且当时东吴发展起来,魏国首先想到的是要把东吴灭掉,再来灭蜀地,所以当时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攻打蜀国,而且蜀国的地势原因,所以比较难攻打。
吴魏交兵,双方都不愿意两线作战。而且魏国当时还和鲜卑交战。。况且蜀道天险。易守难攻。
吴国又和蜀汉确定了战略同盟关系,自然不会轻易毁盟。
诸葛丞相平南方花的时间很短,只用了三个月。五月渡泸,秋就归成都了。可以看出时间应该在3-4个月就从成都出发并回成都了。。这次战争太快。对魏吴来说确实来不及准备发动一场灭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