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弄清一个概念,广义的古体诗是指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制,而狭义的古体诗专制与近体诗(格律诗)相区别的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模仿前人故意出律的诗歌。 楼主问的平仄和押韵(问题中有个错字)实际上是近体诗的规范和要求。 先说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