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那三个男人,什么才是林徽因的挚爱?

2025-05-05 10:24: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提起民国才女林徽因,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和徐志摩、金岳霖、梁启超的爱情故事,她的建筑成就却总是被人忽视。实际上,她在中国建筑领域里是无人替代的建筑学家,她的一生都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为了建筑,她奉献了一生。中国古建筑学才是她的初恋、她的梦想、她的最爱!



书香世家,根正苗红

林徽因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任过翰林院编修,浙江多个地地方官,晚年在上海投资了商务印书馆。祖母游氏喜欢读书,擅长书法。五个姑妈都是当时的才女。叔父林觉民、林尹民、林文都是革命烈士。父亲林长民,精通国学、日文、英文,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曾任民国参议院、中医院秘书长。林徽因是家里的长女,从小和姑妈林泽民在一起,受到其良好的文化启蒙,林长民对这个女儿也特别的疼爱!



林家可以说是个非常有学识又爱国的家族,这些都对林徽因的性格和今后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

游历欧洲,萌发梦想

1920年,林徽因十六岁时,父亲林长民被派往欧洲进行一年半时间的访问,他写信给林徽因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 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 力。”可见林长民非常有教育眼光。

同年8月,林徽因随父亲先后游历了法国、瑞士、德国和比利时四国,她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建筑,欣赏了欧洲各地的自然风物、民俗风情,极大地拓展了她的视野,尤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物深深吸引着她。当时的中国纵有保存千年的精美建筑,建筑学理论研究却几乎为零,这对林徽因的触动很大。可以说欧洲游历为她的建筑人生开启了大门,做一名女建筑师的愿望就此埋下了种子。

保存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的一篇报纸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记录:“我跟随我的父亲周游了欧洲。在我的旅行中,我第一次萌发了学习建筑学的梦想。现代西方的一流的壮观激励了我,充满我心中的愿望是将其中的一些带回到我的祖国。我们尤其需要建造的理论,因为这能够使你的建筑物屹立许多个世纪。”



由此可以看出林徽因是一个非常爱传统文化爱国家的大女人,年纪轻轻便立下如此大志大愿,并且此后一生她都在为了这个志愿努力。

选择伴侣,留学深造

在英国期间,徐志摩遇见了林徽因,并对她一见倾心。但林徽因考虑到徐志摩是已婚人士,没有答应和他交往。林长民也不支持他们,他写信徐志摩 “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惊, 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 并无丝毫嘲笑, 想下误解了。徽言附候”。同一时期,梁启超也在英国,他非常喜欢林徽因,很想拉来当自己家儿媳妇儿,对此挚友林长民则是支持的,但他们都不主张包办。

等到林徽因十七岁时回国,继续读在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读书,梁思成对林徽因一见钟情,两人第一次见面就确立了恋爱关系。林徽因和梁思成谈了西方的“建筑学”概念以及她想学建筑的愿望。当时的梁思成从清华学堂毕业后计划到美国留学,正在考虑未来专业选择问题。梁思成说,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什么还不知道, 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 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梁思成后来有问过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此处其实即可见端倪。两个有共同梦想的人才是最佳搭档。建筑学是两人共同的事业,也 是二人感情沟通的基石。后来梁思成车祸住院,一直都是林徽因去照顾的,两人的感情得到了迅速升温,林徽因决定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年后二十岁的林徽因就考上半官费留学,正好与因病推迟一年留学的和梁启超一起去了美国。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入学美术学院建筑系,而林徽因则入学美术学院美术系。因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当时建筑学课程只允许男生入读,女生只可以选修,但不允许女生进入人体写生室。而当时要获得宾大的建筑学学位,必须通过人体写生课程的学习。林徽因选择了曲线救国,在美术系注册,同时选修建筑系课程。因为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的分数或是偶尔得第二,两年后林徽因凭借自己的才能,成功转到了建筑系,并被聘为建筑系的“设计指导教师”及“建筑设计(教学)事务助理”。

宾大建筑系请林徽因作建筑设计指导老师的聘帖



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林徽因培养了一定的建筑理论素养,初露才华。她对中国文化和艺术充满了自信心和鉴赏力,但她悲伤地看到,当时中国特有的本色的艺术正在被那种“与世界同步”的粗暴狂热所剥夺。林徽因一腔热情,想回国后,带给国人有关东方西方交汇的信息,不是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只是运用远离来设计那些清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梁父引导,开展事业

林梁留学期间,梁启超一直在引导他们。

梁启超寄了宋代李诫所著 《营造法式》一书给梁思成和林徽因。这本天书,对于心中有浓浓爱国情怀的梁、林二人来说,“天书”既是一种启发,又是一种激励,加强了他们研究古建筑的决心。

1925年,梁启超给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林徽因寄 去《营造法式》一书并在上面题词

1925年,梁启超寄去《营造法式》一书并在上面题词



归国之前,梁启超又为他们规划游历欧洲的路线,希望他们趁此机会游历欧洲,作为从事建筑学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次实习,也当作是对西方建筑、城市规划获得感性的体验与认识之旅。

回国后,梁启超安排他们去了东北大学,因为他觉得:“那边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但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服,不知他们夫妇愿意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苦路上走。”

当时中国古建筑是个国家稀缺的冷门专业,东北时局混乱,梁启超这些安排,可见其深深的爱国情怀和远见。梁启超的绵绵父爱与启智引导,使得林徽因伴随梁思成的脚步走上了开创中国建筑历史研究之路。1928年8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梁思成任建筑系主任,林徽因任教授。从这里开始,林徽因走向了一个广阔的建筑创作与研究天地,与梁思成一起为中国培养了很多建筑人才。

第二年林徽因为东北大学设计成“ 白山黑水”的校徽图案, 还获征集图案的奖金四佰元。

东北大学



艰苦奋斗,共筑辉煌

两年后,林梁回到北平,开启了他们自己的事业。

当时金岳霖向林提出爱情要求,梁思成考察归来,林徽因坦诚相告,梁思成表示尊重她自己的选择,如果选择金岳霖,祝她和金幸福。金岳霖得知这话,决定退出。此后,金终生未娶,但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友谊更加亲密。

从此,林梁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多处讲演中国古建筑学,到全国各地考察,写下无数的珍贵的中国古建筑资料,培养了无数建筑人才,参与了多处建筑的设计。

回答2:

写作是她最爱做的事情,也是她一生都在完成的梦想,她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