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 货币萌芽时期,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例如牛羊、粟帛、珠玉、龟贝等,都曾经在反复的交换过程中充当过交换的媒介,起过等价物的作用,由于计数和携带等诸多不便,作为交换媒介的许多物品逐渐被淘汰,只有海贝,因其身光洁美丽,坚固而用携带方便,又有天生的自然单位,容易计数、被广泛使用,商代曾以贝壳为最主要的通用货币之一。 商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术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金属制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交换领域,出现了铜币,这就标志着我国货币开始进入金属铸币阶段。 周朝初年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实物演变体系,分别出现了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等不同形态的金属铸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六国复杂的币制,统一铸造外圆内方的“秦半钱”,也称“半两钱”,这是我国货币种类和单位的首次统一。从秦开始,历经汉、隋、唐至明、清,我国的铸币基本沿用了外圆内方的形状,因而钱有一个别称为“孔方兄”。 在我国历代货币中,金银很早就作为货币,使用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金银铸币。自金、元代开始,白银逐渐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取得十足货币的地位,清末民初,银元曾广泛使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最早在汉代出现了鹿皮币,唐代出现为异地总换票券的飞钱。纸币作为正式流通的手段,是从北宋的“交子”、“钱引”开始的。后来南宋出现了“会子”、“关子”。金人印发交钞宝券,元、明印发宝钞。清代官府曾印发官钱、钱票、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银逐步兴起,银行兑换券开始盛行,纸币逐步成为主要货币。
货币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已出现,至今主要有三种类型: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实物货币是指以实物作为交易媒介物,如贝壳、黄金、珠宝、白银,甚至粮食、布匹等;代用货币是指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虽然银行券与现在的纸币形式相似,但早期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是代替金属货币在流通使用,也就是银行券具有“含金量”,人们在需要时可以把银行券兑换成等值的金属货币,即法定货币,如黄金、白银。代用货币是人类历史上货币形态从实物向不可兑现纸币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货币,曾广泛地流通、使用于十九世纪,是和银行业的兴起相联系的。现代国家使用的货币通常都是信用货币,其形态以纸币为主,也包括硬币以及银行存款,这种货币的流通基础是信用,如果一国中央银行过度发行本币,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使本币信用降低,形成贬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所以上述论及的货币三种类型均在历史上存在过,其中实物货币更是中国许多朝代常用货币,如我国古书中记载:《诗·小宛》有“握粟出卜,自何能榖”?《诗·氓》中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史记·平准书》中的“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以及《宋书·颜峻传》中记载“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劣于此者,谓之綖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类似的记载非常多,说明中国各朝各代中使用的货币种类多,式样各异,但大体而言,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的钱币以铜钱为主,杂以白银、纸币等,大体是属于实物货币范畴的。至近现代后,西方的商业银行进入中国,随之中国也出现现代式金融业,中国的金融市场受到西方国家巨大影响,不仅金融工具种类增多,金融业务类型也出现变化,原有的钱庄、票号、典当铺有些不能与西式银行竞争而破产,有的民间资本开始采用新型的西式经营模式,这一时期表现在金融业上,业务类型多,但各级管理混乱。到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使用最多的是纸币,大部分属于不兑现的信用纸币。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后,在全国发行使用的也是不兑现信用货币——人民币。所以中国历史上货币形态中,实物货币使用时间最长,现代社会中信用货币使用最广泛。 阅读历史可以使人明白,历史上存在过的未必是现代需要继承的,如在古代社会的经济条件下,只能采用金属货币,不可能似现代社会一样广泛使用纸币,甚至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资金的划拔,所以对当时金融业的落后实况,后人只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人们不需要再使用黄金或白银做货币,也不必规定货币的“含金量”,纸币、银行卡等已能很好地承担交易媒介的职能。人们需要思考的是未来的货币是怎样的,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未来货币的发展前景。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对货币的形态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为货币的未来发展前景提供一些启示。
台币,澳币,港币,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