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的将军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1]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宝应元年(762年),命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
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河东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率15万叛军南下。一路上烧杀抢夺,地方官吓得弃缄逃跑或开门出降。叛军很快就渡过黄河占领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安禄山自称是大燕皇帝,他盘踞洛阳、攻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以范阳为大都。叛将史思明步其后尘,定范阳为燕京(今北京)。
在这危难之际,唐肃宗任命大将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今宁夏一带),率部队讨伐。郭子仪迅速出兵,与河北节度使李光弼内外夹击叛军史思明,收复河被十余郡。安禄山大惧。子仪、光弼等面对来势汹汹的2万救援史思明的叛军沉着应战,郭子仪认为,叛军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疲于奔命;并且由于对方轻敌,斗志松馏,自己将其击败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他领兵退驻恒阳(今河北省灵寺县),深沟高垒,据险坚守,做好反攻准备。同时采取“贼来则守,贼去则追;昼则练兵,夜袭其营”的作战方针,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叛军杀来,果然疲劳不堪,士气沮丧,而唐军兵强马壮,兵分两翼向敌营杀去,敌兵弃甲抛戈,四散溃逃,唐军大获全胜。仅此一役,斩杀敌军数万人,活捉敌6千人,缴获战马4百匹。敌将史思明被飞箭射中,仓皇出逃,坠马后被唐军杀死。
公元757年9月,郭子仪串部队夺回潼关(这时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即率汉、番15万将士乘胜前进,直逼长安,他兵分3路,昼夜兼程,很快来到长安西番积附近。叛军10万人马驻扎在长安城北,与唐军对垒。战斗一开始,郭子仪扬鞭策马,挥舞战刀,率大军猛烈攻击,番兵以奇兵从敌阵之后夹击,擂鼓声、喊杀声震天动地,叛贼大溃,被杀6万余人,傍晚,残余叛军急忙逃出长安。第二天,被叛军骚扰的老百姓夹道欢迎官兵人城,有人哭着说:“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官军回来!”匪首安庆绪获悉长安失守,大惊失色,急派严庄率兵迎战。两军在新店(今河南省陕县西)相遇,敌军依山扎营,凭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而固守。郭子仪审时度势,变劣势为优势,他一面选派2千名英勇善战的骑兵迅速冲进敌蕾,一面派出1千多名弓箭手埋伏在山下,另命3百精兵从叛军背后登山偷袭,自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从正面追击敌人。叛军被唐军前后包围,左右挨打,进退不得,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安庆绪只好放弃洛阳,逃奔相州,唐军收复洛阳,平复河东、河西、河南等州县。
公元758年9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9个节度使再次出兵讨伐乱臣贼子安庆绪。唐军总兵力5.5万,一齐出动,围攻相州城。此战由宦官鱼朝恩做监军督使,监督诸将,但他不懂兵法,又嫉忌郭子仪等,便胡乱指挥。结果,唐军吃了败仗,洛阳、河东重陷敌手。河中、太原等地相继发生叛乱,一些节度使被杀。唐王朝再次起用郭子仪,封为汾阳郡王,出兵泽州讨伐叛军。他一举擒杀叛匪头子王元振数人,使河东诸镇因惧其威名而不敢作乱。4年后,唐肃宗死,代宗登基。第二年元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兵继续讨伐叛军。叛将史朝义败逃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北),畏罪自杀。至此,“安史之乱”完全平定。
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的。
郭子仪
郭子仪, 李光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