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眼中的“自然”特指自然物,是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自然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物的形式和形态,亚里士多德通过对自然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了导致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即质料因素、形式因素、动力因素、目的因素,形式、动力和目的可以合成为形式因素,与质料因素相对应。亚里士多德通过潜能与现实对这两种相对的因素进行结合,他发现质料只是潜能,只有形式才能是它成为现实的存在。
2、灵魂说。灵魂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他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因为在他看来,灵魂就是生命的本源,灵魂既不是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所说的精细原子,也不是毕哥达拉斯(BiGe Dallas)学派的数目和谐,更不是柏拉图(Plato)的独立于躯体之外的永恒不朽的东西,而是潜在的具有生命的自然物体的形式,并将这种形式把灵魂分为三种: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这三种灵魂的自然学说的出现,奠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思想的认识论和人性论的基础。
“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里,既是有生命事物运动的原因,又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还具有认识的功能,可以说,它融合贯通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
亚里士多德像处理其他问题一样,在批判考察前人灵魂学说的基础上指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所谓生命,指靠自身摄取营养和生长(以及相应的朽灭)”。与一切运动过程一样,生命也有潜能与现实两个方面,潜能即身体的潜在能力,灵魂使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的生命活动。更准确地说,是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他认为,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灵魂不能离开肉体而存在,就如没有眼睛就没有视觉,没有笛子,就没有笛音。灵魂会随身体死灭而消失。他反对毕达哥拉斯派和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灵魂转世说。他形象地将灵魂比喻为“蜡块”,认为灵魂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思维对象在心灵上留下了痕迹,好比图章印刻于蜡块上。蜡块只能接受图章的印迹,而撇开了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因此,在认识活动中,我们也只是与事物的形式发生关系,灵魂只采纳可感事物的形式,与质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