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评价张良为谋圣?

2025-02-13 17:22: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张良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良,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张良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后人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施仁政,拢民心

张良陪同高祖入关,劝说高祖实行仁政,令高祖尽收民意。在抵达咸阳之前,汉高祖在攻占了颍川、南阳郡、?i关、蓝天时,谨记张良的谏言,命令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优待俘虏,反将俘虏招入麾下,军队一天天壮大,名声也大好,所到之处无不拍手称赞。

汉高祖进入咸阳时,本性爆发,贪恋美女和珍宝,一时迷失了自己。张良冒死进谏,以“无道秦”和“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点醒了汉高祖。汉高祖下令,封府库,籍吏民,抵盗贼,还军霸上以待项羽。此举,获得了秦民的一致拥戴,民众先后用牛羊酒食慰劳军士。汉高祖知道后,又命令军士不要接受,并传话出去:“军中粮食充足,不要劳民破费了”。关中百姓听到此言,越发高兴,惟恐汉高祖不为关中之王。

汉高祖此时尽得民心,全是张良之功,为以后讨伐暴虐的西楚霸王奠定了群众基础。

智斗鸿门

等到项羽抵达鸿门之时,听从了范增谏言,要除掉汉高祖刘邦,并邀请高祖鸿门赴宴。汉高祖带领着张良、樊哙等人前来赴宴,高祖一间项羽就大打感情牌,表现出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使得项羽动了“妇人之仁”,不忍杀掉高祖。范增令项庄舞剑,其意在高祖,此时张良收买的项伯出手相救,高祖逃过一劫。随后,张良引来樊哙,樊哙指明高祖的劳苦功高和忠义行为,又指责项羽疑心太重,一顿慷慨激昂的言辞竟感动了项羽,使项羽彻底放弃了杀掉汉高祖的念头。随后,汉高祖出逃,留下张良周旋。

张良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凭借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高祖安全脱离险境,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不和的祸根。

火烧栈道

高祖被封为汉王之后,张良送高祖抵达褒中之后,发现此地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他就劝说高祖火烧栈道,以表无心东出。又劝说高祖养精蓄锐,以待东出。同年八月,高祖以韩信为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迅速拿下了关中之地。

这时项羽决定攻打高祖,张良就寄信蒙蔽项羽说:“汉王只欲得关中,别无他想。齐王欲联合赵王攻楚。”项羽果然中计,出机齐王,给高祖留下了喘息的机会,以便招兵买马,再战项羽。

下邑奇谋

在韩信攻齐之时,高祖被项羽打的东奔西跑,几乎全军覆没。在此危难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他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现在与项羽有了矛盾;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当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可破也。”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张良直接遇见了汉王朝的未来,汉王朝就是由此三人攻下。

明哲保身

在汉王定都关中之后,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

张良深谙这样哲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随后请求告退,专心修道,欲轻身成仙。

综上:张良所谋,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但他也懂得适时退出,保全自己,乃大智者,不愧“谋圣”之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由小编掺杂自己的见解,并整理,希望可以给您添加一点谈资。

码字不易,请动动手指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