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清朝和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在割让了三十三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之后,康熙还乐开了花,这主要是因为虽然那三十三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属于清朝割让的。但是说实话,中国的中央政权对这些地区从来未曾有过有效的控制。这才使得沙俄对此地一旦入侵,沙俄便是可以轻松的得到这些地盘。
可以说在当时谈判的时候,这一块土地,中国已经是没法控制的了,而之所以当时在谈判的时候,中国还强调这一块属于中国土地,这只不过是清朝政府为了讨价还价的一种方法而已。毕竟在康熙的眼中他虽然要割让掉这名义上面属于他的这三十三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但他却得到了外东北及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权,这对于康熙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交换。
而且当时康熙放弃了这些土地,也使得噶尔丹势力无法再得到俄国对他的支持,因此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康熙也有了足够的时间以及空间去腾手对付噶尔丹。但无论如何,从我们今天看来仍,康熙答应了这么一个割让土地的条约就是签订了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但是和我们认为的不一样的是,《尼布楚条约》这对于康熙皇帝的确是一个十分平等的一个东西。毕竟在当时的时代,这些皇帝还没有对国家主权的认识,他们认为这些自己掌握不了的土地都是没有用的土地,以此是可以换取他物的。
首先在晚清以前,中国受天下主义的制约,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意识。自明朝宣德皇帝放弃奴儿干都司以来,朝廷就从未对辽东以北的领土建立有效的统治。广大的东北以及蒙古地区,基本自行其是,不听中央号令。
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其能够有效控制的领土,不过辽东一隅。对于辽东以北,后金乃至后来的清朝,控制都非常弱。对于蒙古地区,皇太极等前清的君主也未建立有效的控制,这也为沙俄的入侵提供了方便。
早在明朝时,俄国哥萨克就已经穿越西伯利亚,到达了黑龙江流域。他们在那里修筑堡垒,就地屯田,捕捉猎物,收集皮毛。同时,他们还四处烧杀抢掠,屠害当地的鄂温克、鄂伦春百姓。顺治年间,清军曾与俄国哥萨克进行过一场小冲突,结果以中方遗憾地败给了对手。其后,俄国的入侵变本加厉,占据了雅克萨,与清朝隔黑龙江对峙。当时清朝实际控制的范围,与今天的中国相似。
因此可以说,从明到清,中国从未对贝加尔湖以东,,格尔必齐河以南,额尔古纳河以北的3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进行有效的统治。索额图之所以坚持该地为中国边界,不过是谈判中讨价还价的一种手段。
在谈判中,沙俄也同样用了这样的伎俩。例如戈洛文曾宣称:“长城以北皆为俄罗斯沙皇的领土。”然而论谁都知道,沙俄从未控制长城以北的中国领土。因此,康熙虽然“割让”了33万平方公里领土,却获得了外东北以及外蒙古的实利,实在不要太划算。
其次,康熙通过这个巨大的让步,迫使俄国放弃了对噶尔丹反叛势力的支持。在此之前,噶尔丹从俄国那里获得了大量先进火器,给清朝造成了很大麻烦。然而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康熙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噶尔丹,并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之战中击溃对手。
《尼布楚条约》,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是中国清朝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就东段边界等问题进行交涉。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俄历7197年8月28日),中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方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以拉丁文本为双方共同签署的正式的文本。条约规定: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两国严禁越界入侵和收纳逃人;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通商贸易。《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
《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将来能收回《尼布楚条约》中属于中国的土地,就很理想了。
因为在当时由于俄国屡次入侵所以清朝反抗后,签订条约,俄国用大量金银珠宝来换取国土,康熙认为那些地方土地贫瘠,还不如拿来换钱同时还可以与他国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