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曾提出的区域变质岩分类方案,有Spry(1969)区域变质岩的结构分类表,Hejtman(1977)含长石的区域变质岩岩相学分类表等,由于上述分类表中的内容不够完全,而使这些分类方案未被广泛应用。
王仁民(1973)提出常见区域变质岩定量矿物分类命名的图解,图解由双三角形组成,双三角形角顶的端员分子由Q(石英)、F(长石)、C(碳酸盐矿物)和M(云母和角闪石等暗色矿物)组成。该分类图解中划定长英粒岩(变粒岩、麻粒岩)与长石片麻岩的成分界限,如将片麻岩的分界线界定在长石含量>25%,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的含量为15%~40%(60%);变粒岩(麻粒岩)的界线为暗色矿物在5%~15%之间,长石含量>25%。以此,在图解中厘定了变粒岩、麻粒岩与片麻岩之间的界线。但在定量矿物分类图解中没有高压、超高压变质条件下形成的蓝闪片岩、榴辉岩等岩石,图解中没有显示鉴别变质岩石重要依据之一的组构特征,而且在使用这一图解时需要估算变质岩石中Q,F,C,M等矿物的含量、并通过计算及在图解中投影等较繁琐的操作,致使该分类图解未能被大多数学者应用。
格鲁宾曼(Grubenmann,1904)提出的以变质岩石的原岩类型和化学成分将变质岩分为十二大类(等化学系列),并按变质作用强度(深度带)划分为深带、中带和浅带(等物理系列)三个变质带,而将变质岩石分别置于分类表的相应位置。程裕淇等(1963)提出“常见区域变质岩石分类表草案”(表3-1),按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和化学特征划分为九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按变质相和变质亚相划分具体岩石类型,将混合岩化岩石也相应地归纳到各大类的变质岩中,并提出一整套变质岩的划分和命名原则,这些区域变质岩的分类命名原则一直是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应用的区域变质岩分类表和变质岩石命名的基础,在我国变质岩石学发展中具有指导作用。贺同兴等(1980,1988)提出“常见区域变质岩分类表”(表3-2),表中按变质岩的原岩类型及化学特征分为五个变质岩类型,并按变质级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的变质岩,以此作为区域变质岩分类的简明总结。在上述以等化学系列、等物理系列和原岩类型及化学特征为基础的区域变质岩分类表中,原岩成分大致相似的化学类型变质岩类,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其矿物和岩石类型也相应变化的规律,在分类表中得到较好的显示。但是作为鉴别变质岩石的重要标志的变质岩组构,在上述区域变质岩的分类表中没有相应的位置,此外,在分类表中缺少了很低级变质岩和具有变余组构的变质岩石(或很少提及)。
表3-2 常见区域变质岩分类表
(据贺同兴等,1980,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