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这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长存于世,正在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独特的超前预测、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学仪器无可比拟的,可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感应器,它本身就有预测信息的功能,而且分工细而严密。摇卦时铜钱平放于手心,人的易场力作用于铜钱,使之按照感应易场发生运动,于是铜钱的变动就反映了相应事物的阴阳变化。
一些读<周易>的个人经历
在大学期间的一次偶然机会,出于好奇,我选择了<周易基础入门>作为选修课.刚开始接触<周易>的时候,就被那些象深深吸引.什么 “君子终日乾乾” 什么“君子厚德载物”等等,都让我觉得蛮有内涵的样子,然而,那时候还只是模模糊糊地,一知半解地接受了这些东西.出于好奇和爱好,我决定花些时间好好地探究一下<周易>这个传说中的无底洞.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常常随身携带一本<周易>,并见缝插针或舍本逐末(上专业课时也读易)地细读.同时,我也破天荒地泡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由于疯狂,运动少了,活动少了,上课也少了.好记得那时候,很多同学都乐意用异样的眼神看我;我很多朋友也常规劝我:“TMD,你到底在搞什么啊?至少也得抽点时间和我们一起打球,喝酒啊!”刹那间,我才发现,我掉进了这个无底洞,陷入得无法自拔.当然,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疯狂时间.慢慢地过正常人的生活了.经过老师的点拨和自己的学习或请教,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我已经能“自诩”是<周易>的门外汉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生活似乎美好了一些.偶尔有同学/朋友来找我算算命,(起初,我怀着 “善易者不占”的高远志气委婉拒绝了要求.经过其后的一番考虑,我才慢慢乐意算算命的.当然,我要求“占问者”须诚心诚意且不占“不法”的想法.)刚开始时,我只能说出点大概.针对这点,我尝试着去学去参照一些专门的知识.(还特意去人家的算命摊旁听几回)呵,这么有针对性的学习还蛮有意思的!不过,好日子快结束了.大四的论文和实习逼这我走“现实”路线 – 没花很多时间在<周易>上了,进步的脚步自然地慢下来了.有幸的是,在我工作之余,我还有很多时间来“重操旧业”.虽然,我不知道我的悟性能学到什么程度,但是,我依然不倦地坚持着自己的脚步,不管对错,不管是否“现实”.
顺便说一下,我现在的水平还是初步的初级的开端,自己最自信的程度也就是1/4某半仙了.不过无论如何,至少现在听到“君子终日乾乾”就能想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听到“君子厚德载物”也能想起“做人要厚道”.呵呵.最后,来一句总结:我在海滩上俯拾每一个遇见的贝壳,沙滩上密密麻麻的脚印是我对明灯的殷殷企盼.
周易是天道之书,但孔子加了注解,孔子把周易从天之道推到人之道,所以读周易既可以学做人,又可以只大道。
周易中隐含许多人生哲理,当当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