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考青岛大学为何数学0分?

2024-12-04 19:48:4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文人嘛,总要有点个性的>.<,自幼读私塾的臧克家对于数学自然是一窍不通

臧克家,山东诸城人,幼时家境良好,1930年的臧克家25岁,正值青岛国立大学建校招生,和罗荣桓一样,他也是新校的首批应招学生。凭着自己多年读书的底子和对文学的热爱,臧克家决定去试一试。
当时的考试分为两个科目,国文和数学,自幼读私塾的臧克家对于数学自然是一窍不通,最后干脆得了个鸭蛋。但最终他凭借着语文考试中的命题作文《杂感》一题,引起了批卷人闻一多的注意。这篇作文中有三句话让闻一多赞赏有加,道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作文最终得到了98分的高分,并顺利被录取。
如今看来,臧克家偏科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但他的最终录取是否算破格,这一问题却有不同的说法。山东大学现任档案馆馆长刘培平,对于校史及臧克家先生的诗歌都有多年研究,他表示当年入学考试的实际情况其实与现在外界流传的有所偏差。他提出被误读的关键点有两处:首先,当年臧克家的考卷上并不是只有这三句话,因为当年的国文试卷上总共出了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要求考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只是《杂感》一题的答案引起了闻一多的注意;其二,考究当年的入学录取标准,是以两科平均分为准。学校当年为了甄选人才,选取时判分十分严格,都是本着及格即优秀的原则,考生的考分普遍偏低,单科30多分的比比皆是。所以按照平均分算下来,臧克家有49分,这样的成绩在当年看来,已经能排到录取范围之内,所以也不算是破格。
民国时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国文考试两题选一:1、你为什么要报考国立青岛大学?2、杂感。臧克家选择第二题,全文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边的苦海……写完,连标点算在内,不过30个字。 考官是闻一多,给了98分,再看数学考了零分。零分就零分,录取。

回答2:

资料的含义不在于数学为什么是鸭蛋,而是他以数学鸭蛋,国文98的高分被闻一多录取为门下弟子,然后才有此典故;

臧克家三句“杂感”
1930年暑假,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数学科吃了“鸭蛋”。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却被录取了。他持通知到注册科报到时,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庄姓职员笑着对他说:“你的国文卷子得98分,名列第一。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只得5分10分的很多,得个60分就不容易了。”听了这话,臧克家想,一定是他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那三句“杂感”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底的苦海。”这三句是臧克家尝尽生活的苦味,从中熔炼出来的强烈感受;也是他在武汉大革命失败后,极端苦痛而又不甘心寂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反映。那一年,青岛大学入学考试国文科有两条题目:一条是“你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另一条是“杂感”,任做一题。臧克家两题都做了。
闻一多慧眼识佳作,从此,臧克家成为闻教授门下一名诗的学徒。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于1933年,那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大三学生。闻一多给他的诗集作了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回答3:

人有人的优点,也有缺点,臧克家的的名言有很多,数学不好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