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爆鸡丁的来历和历史是什么 ?

2025-04-30 19:40: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宫保鸡丁”是一道誉满中外的四川名菜,早在清末就闻名全国,被 众多食客称为“国菜”,我想对喜欢川菜的食客,是熟悉不过的菜肴。沿街路过一些靠辣味揽客的餐馆,店堂外的广告牌上有时也可见“宫保鸡丁”的菜名,只是有的写成了“宫爆鸡丁”,望文生义,似乎以鸡肉作主料爆炒而成,殊不知背离了菜名所蕴涵的历史。
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我想知道的人不多,包括那些把它纳入其菜单招揽食客的餐馆老板。说起“宫保鸡丁”,不得不道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典故。
熟悉晚清历史的人,对丁葆桢(生前封“太子少保”,尊称为丁宫保)其人,应该不陌生,其智斩慈禧宠臣安德海的胆量和气魄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话说,当年丁葆桢由山东调任四川巡抚,时直都江堰水患,新官上任三把火,遂前往视察。由于耽误了吃中午饭的时间,不得不在道上一家小餐馆进餐,不巧哪天刚好很多菜样已卖完,无菜可炒。众人饥肠辘辘,等不急去别的餐馆,就用鸡肉等几种原料,快炒之。丁葆桢吃着觉得味道鲜美,很是满意,“宫保鸡丁”由此大出其名。
“宫保鸡丁”得名后,人们纷纷仿制,等到餐馆采纳经营后,更是人人爱吃。传说当时餐馆酒楼,小贩出售炒花生仁、胡豆者甚多。以前的“宫保鸡丁”里是不放花生仁的,有进餐者偶叫小贩将炒花生仁倒入“宫保鸡丁”盘内,混食后,发现其味更佳,故后来又将花生仁加入烹制。如今的“宫保鸡丁”,烹饪技巧更加成熟。
各位喜欢川菜的食客,按此配料制作,也可炒一道美味可口的“国菜”。将250克嫩公鸡脯肉拍松,剞成3毫米见方的十字花纹,再切成18毫米见方的丁,放入碗内,加精盐适量、红酱油10克,湿淀粉20克拌匀。干红海椒8克,去籽,也切成18毫米长的段。取碗一只,放入白糖少许、醋适量、红酱油适量、味精少许、肉汤约30克、湿淀粉少许,调成芡汁。 然后,置炒锅于旺火上,下熟猪油125克,烧至六成热,放入干红海椒段、花椒约15粒,迅速炒成棕红色,放入鸡丁,炒散,再烹入少量绍酒炒一下,再加入姜片3克、蒜片5克、葱粒15克,炒出香味,烹入芡汁,加入盐炒花生米50克,颠翻几下,一道地道的“宫保鸡丁”即成。
“宫保鸡丁”成名的说法还有几种,如丁葆桢微服私访,得民间烹菜之法、便让家厨仿制,名之“宫保鸡丁”,不过我独信前一种。都江堰水患,丁葆桢治理之功不下李冰父子,“宫保鸡丁”成名,应该皆因人们为了铭记丁葆桢的不朽功勋。

回答2:

宫保鸡丁”是四川名菜,它的由来与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有关。  
  丁宝桢原籍贵州,是咸丰三年的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督,为正二品 就好像现在的省长。丁宝桢平过捻乱,被加了“太子少保”的衔。自清朝雍正时起,对有功的大臣加以“少保”衔,以示朝廷的重用。所以,丁宝桢又有“丁宫保”的称呼。 
  传说,丁宝桢也是位美食品尝家,自己喜爱煮东煮西的,家中常聘请名厨,要求他们要钻研烹饪技术,一直创新。  
  丁宝桢在家请客时,常有“炒鸡丁”一菜,客人们都很爱吃。丁宝桢回故乡时,亲朋好友为他设宴;丁宝桢经常说:“各位不要太花钱,只要有炒鸡丁就可以了。”亲朋好友见丁宝桢如此喜欢吃“炒鸡丁”,便将此菜称为“宫保鸡” 
  大家印象里宫保鸡丁一定是辣的,但是这却是一个历史之谜。
  根据丁宝桢的后代说:“据老一辈,丁家每年都到祠堂里祭祀,并做一款宫保鸡作为给丁家爷爷的祭品,但是不加辣椒。不知我的爷爷当时是否喜欢吃辣椒。”可见,当时的“宫保鸡丁”并不一定放辣椒,是后来此菜在四川出名时便带辣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