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安置的原则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初、末伏各10天,中伏有时10天,有时20天。
庚日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国古代用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来记年、记月、记日。天干的数目共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目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和地支相配就得到甲子、乙丑、丙寅等。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以60个为一个周期,循环使用。这样在60个年或月或日当中,每一个年、月、日都有一个不同的干支名称,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等。
如2002年的6月21日夏至日,就是壬午年丙午月庚申日,22日之后分别是辛丑、壬戌、癸亥……其中凡带有庚字的,就是庚日,共十个“天干”,所以每隔十天就有一个庚日,但一年有365或366天,不是10的倍数,因此今年6月21日是庚日,明年的同一天就不是庚日,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年份入伏时间不同的原因。
今年三伏天时间:初伏7月19日、中伏7月29日、末伏8月8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