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
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现实、准确的自我知觉,并有这种知觉敏感性。
2、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客观的社会知觉(对人认识)是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一。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的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3、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愿意活着”可能是最符合生物规定性的心理特点。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热爱生活,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即使他从认识上参悟了“四大皆空”之类的哲理,仍然在情感上要选择二生活。
智能的特质、意志的特质、感情的特质、应付环境的特质、感受社会影响的特质、品格的特质的完美结合。
1、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这包含三层意思,首先是有自我认识且这种认识是全面的、丰富的;其次是不歪曲自己的特性,即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第二是能够经常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感受到什么,并知道行为、体验缘何而起。积极的自我态度与自我认识有联系但不光全由后者决定。它指的是一种“尽管认识到自己有长有短、有好有坏,但仍然从总体上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的态度。
2、客观的社会知觉和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人格健全者应能准确地从别人的言语、行为中体察别人的思想、愿望和感受,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而且,他对别人的了解是建立在事实根据上的而不是主观臆测。此外,他对人的态度特征和人际交往技能应有助于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
3、生活的热情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热爱生活,有投身于工作事业和家庭的热情。要具有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生活能力。
4、个性结构具有协调性。人格健全者应该有统一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个性倾向的各部分(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之间应该能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平衡。而且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也应该有协调性。
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的外在表现,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人格包含了人的六个方面的行为特质:智能的特质、意志的特质、感情的特质、应付环境的特质、感受社会影响的特质、品格的特质。
很简单,那就是良好的心理状态,遇到喜事会高兴,但不用高兴的夸张离谱。碰到不好的事会沉着冷静,即使结果不好也没有难过的不能自拔。做事情有提前量,考虑好会发生什么问题进而做出相应的准备,这些都叫健全。
最重要的一点,积极、向上,不要去多想负面信息,
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
这就叫健全的人格。
我相信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无法告诉你这个立体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