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艺术在我国起源是很早的。宝鸡民间有周成王剪玉圭的传说。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墓葬里,发现了用金箔剪成的虎、
象、怪兽、鸟和云纹图案;新疆也出土了《对猴团花》和《对马团纸》
的剪纸。南朝《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
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遣”。“
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宝鸡当今仍广泛使用银箔
剪纸,装饰面花、礼馍、蜡烛、亭子、花帐等。《对猴》、《对马》一
类团花仍是延用至今的主要题材。剪纸,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
化的一种象征,它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淳厚隽永的民情和民风,而且融
入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善恶判断。
宝鸡剪纸种类很多。从题材上分,有花卉盆景、飞禽走兽、五谷六
畜、英雄人物、历史掌故、神话传说、风景名胜、亭台楼阁、寺庙古塔
、云曲屏帐、戏剧器乐等等。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
为剪纸题材。从手法上分,有平剪(铰花)————独幅剪纸,不描样
,心想手到,一次剪一张,不重样;折剪————对折、四折、五折、
六折等,图案方中见圆或圆中有方;刻剪———烟熏取样,刀刻,大量
复制;堆花————用彩纸照图样拼贴、描染、堆砌而成,立体感强;
新剪纸———刀剪并用。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套色、染色、水印等;
从用途分为:窗花、门楣花、灯花、炕围花等。
近一两年,剪纸出现在各国举办的中国艺术节上,甚至出现在美国发行的中国生肖邮票上。今年春节期间,剪纸又频频出现在各种喜庆场合。剪纸,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这使我们有必要对剪纸的文化意义有一个重新了解。
剪纸表现了中华民族淳厚隽永的民情与民风
剪纸在中国民间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是由于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极为简单易得。
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剪纸大都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在艺术上显得很成熟,如果没有相当的经验积累难以达到如此水平。
剪纸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剪刀剪,一种是用刻刀刻,统称为“剪纸”。剪纸有着非常浓厚的装饰性,由于是在平面上用剪(或刻)刀进行造型,所剪出的花草、虫鱼、鸟禽和人物,均带有一种朴素而夸张的美感。其所独有的“剪刀味”是剪纸艺术的主要特征。剪纸经过无数劳动者和艺人的创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单色剪纸、折叠剪纸、套色剪纸、填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拼色剪纸、点彩剪纸、勾绘剪纸、木印剪纸等多种表现手法。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表现了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从这些美丽的剪纸中,人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吉祥图案,看到有趣的动物、植物,看到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好汉,看到戏曲和神话故事,看到人们对生命的礼赞,看到劳动者们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之情。
剪纸融入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与善恶判断
中国民间的吉祥剪纸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贴在窗棂上的“窗花”和贴在门楣上的“门笺”,到祭神祀祖的“供花”和婚嫁喜庆时的“喜花”、“礼花”;从美化环境的“炕围花”、“顶棚花”,到用作刺绣花样的“鞋花”、“荷包花”,寓意吉祥的剪纸,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思想和情感。剪纸中常见的吉祥题材有:福、禄、寿、喜、如意、盘长、方胜、三多、鹤寿双全、五福捧寿、吉庆有余、耄耋长寿、长命富贵、金玉满堂、连年有余、瓜瓞绵绵、事事如意、竹报平安、喜上眉梢、指日高升、岁寒三友、四君子花、六合同春、鲤鱼跳龙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继续应用这些吉祥图案的剪纸时,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也随之有所升华。
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是中国剪纸中常见的题材。剪纸与看戏是农村妇女乐此不疲的事,她们对戏曲所表现出的特殊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使她们将戏曲中的人物与场景,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创作成不同样式的剪纸作品,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千家万户,从而使戏曲得以在更大的空间流传。一幅幅戏曲剪纸就如同一出出凝固的戏剧,在农家的村舍、炕头、窗户上继续着永不谢幕的演出,抒发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对善恶美丑的判断。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
传统文化啊,当然要保护,这些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的这些很重要的哦!!!体现一个国家的的文化竞争了的。
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可反映民俗和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重视和保护。
想象力,精确性高,心灵手巧,心无杂念,一学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