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举孝廉是什么意思?

2025-04-25 10:24:4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是选拔品德高尚的人。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

孝廉之设,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显示孝廉起初不是常科,不被重视,后来孝廉规定为岁举常科,才受重视,渐显重要。

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汉代孝,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举孝廉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清流,很被看重。起初举孝廉是以郡为单位。

东汉时,和帝(公元89年—105年)采纳丁鸿和刘方的建议,改以人口为单位;郡国人口不满10万三岁(年)举孝廉一人;不满20万二岁举一人,20万岁举一人;四十万举二人;上至百二十万六人。

外围郡国则作适当放宽。后来又采纳左雄建议,限年龄40岁以上才得举。但此种限年法实行不久,就废除了。

扩展资料:

优点:

①举孝廉制度,考察的对象包括德行、才学和能力等方面,有利于选拔出既有实际能力又有高尚德行的高层官吏。

②举孝廉制度弘扬了儒家学说和伦理道德。它使得读书人注重孝道和廉洁,形成了一种持久的社会风气。

③政治上弘扬孝道文化,有利于小农经济下家庭的稳定和谐。

④思想上,将“忠”和“孝”的观念深度结合,有利于汉朝统治的稳定。

缺点:

①举孝廉在弘扬优良风气的同时,也使人们为了获得任用,过分追求表现自己。

②举孝廉始终没有发展出严密的考核系统。举孝廉最初没有考试环节。对德行的考察又重于知识,而对德行的评价又易于演变成对名声的衡量。这加大了高官察举人才的难度和操作空间,又使得地方豪门获得把持举孝廉通道的机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举孝廉

回答2:

古时举孝廉,秀才,都是只被推荐当官入仕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从此以后﹐岁举这一途径就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秀才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与《礼记》所称「秀士」相近,是一种泛称,并不限於饱读经书。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

回答3: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