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开始时规定女子不能唱戏,后又规定男女不得同台,因此早期的旦角都由男子扮演。至清末光绪年间,上海出现女班演出,称髦儿班,后又出现男女合演,遂有女性扮演旦角出现,但男演女的风气在舞台上还是非常风行。当时最流行的剧种是京剧,其泰斗级的旦角演员均为男子,如著名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解放后因戏改,废除男子演旦角,一律改由女子出演,但近年来又有少量乾旦被培养,并进行公开的演出。
最早唱戏的就有男有女,但有的剧种只用一个性别,如越剧早期只用女的,京剧最初只用男的。
女角叫旦角,最常见的有正旦、花旦、刀马旦、老旦。虞姬上述都不是,她是花衫。
现在我看过很多女的唱她的。你问的应该是过去的事情。陈俊均的只是主观臆断,照他而言,四大名旦只适合唱特殊女性(实际上他们比女人还会唱女人),而孙二娘更应由男旦来唱了。
封建社会对女人的行为有管制约束,不允许女性公开露面登台亮相,所以花旦都是男人扮演的.只是解放后现在有女人学戏了.
虞姬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常随项羽出征。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此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虞姬如此大义凛然、忠于爱情,人民至今传颂不已。明崇祯年间,虞姬故乡人民在颜集镇西首建立虞姬庙,以祭祀这位巾帼英烈。清乾隆年间,乡人吴九龄、叶祥麟等又为该庙建中殿、后殿,庙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装塑像,显示家乡人民对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
因此,人们为了纪念虞姬这种心明大义,奋不顾身,为大局着想的精神,所以用男的唱,以更好的表达出这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