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县有瓦窑遗址、磁窑遗址、竖石佛石刻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古文化遗址瓦窑遗址分布于瓦窑河两岸的斜坡及台地黄土层中,面积约七十万平方公尺,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文化范畴,文化遗存丰富。磁窑遗址位于县城东北的磁窑河口两岸,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范畴。竖石佛石刻在县城东北十公里岭底乡竖石佛村南,始建年代不详,并建有竖石佛寺。交城山抗日战争革命纪念馆,位于西冶川腹地西坡村,馆内征集有历史图片、战争年代实物、书籍、文件等革命历史文献和抗战时期的革命文物。 遗存古建筑和古文化遗迹有:玄中寺、天宁寺、永福寺、卧云庵、王山圆明寺、广胜寺等。 交城十景 据康熙四十八年、光绪八年版《交城县志》均载有十景,简述于下: 石壁秋容:城西十公里,有石壁山。因山形巍峨,峭立如壁故名。斯山松柏叠翠、溪水淙淙。每岁仲秋,秋高气爽、鸟语花香,重楼峻阁,碧水苍山,故有石壁秋容之美称。《交城县志·卷二》云:苍松古柏,峭壁悬崖、景以秋胜而谓。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或重建、或修葺,一改败落颓废残局为金碧辉煌新貌。又新修沥青公路,可达寺前,游客慕名而至者,与日俱增。 卦岳爻峰:城北二公里有卦山、因诸峰叠攒、环列如卦故名。因山形层峦似卦、叠□如爻、断续开合、如万卦然,故有卦岳爻峰之称。十年动乱,毁坏严重。近年国家拨款,次第修复,卦山景色更加瑰丽。 王山宝塔:城东北六公里有王山圆明禅寺建于山阳。是本县最大的砖塔。斯塔显赫,远耀祁、太,有“王山寺白塔,照远不照近”之说,正如交城县志云;连云王相、映雪琼姿,景以远胜。惜屡经战乱,毁坏不堪。今白塔半壁孑立,文物大多散佚。 定慧晨钟:城内姚家山,旧有古刹定慧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寺内有巨钟一口,乃宋代天圣三年所铸,体积大而铁质佳,重达万斤以上。僧人每晨击钟,声闻十数里。“霜冷松关,声穿碧落”,故有定慧晨钟之颂。今于旧址建西街学校。 却月晴波:城内东南隅有湖泊日却波湖。有却月晴波之美谈,盛于康乾之世,毁于清末民初。解放后,湖水干涸,乡人填洼筑舍,已成新村。 北祠灵井:县城北门外,有忠惠利应侯庙,为晋大夫狐突之享祠。 汾阳晚照:城南三公里,有西汾阳村。由西山凹豁处,一线阳光斜射,只见寺院绿瓦红墙,翳现于松柏丛中,晚霞霓丽,灿然可观,故曰汾阳晚照。解放前夕,寺庙被拆,松柏早伐。 卧虹烟柳:城北步浑水(即瓦窑河)每逢山洪暴发,县城有泛滥之虞。康熙七年,县令赵吉士鸠集邑众,于瓦窑村东洪水出口处,垒巨石筑堤,以障水南流。堤高六尺,宽丈余,长八十丈,迤逦蜿蜒,宛若长虹,名曰卧虹堤。堤旁建河神庙,护堤杨柳沿岸累累。朝暮炊烟萦行袅袅。诗情画意,景色宜人,故有卧虹烟柳之称。 锦屏春色:城西北二公里瓦窑村境界有锦屏山,险赫山召蛲。红色流沙,条条似锦,苍山如画,矗立若屏。屏前有古建定宁寺和娘娘庙,掩映于翠柏槐椿之中。每年季春,红砂显艳,绿草成茵、崖如点黛,壁映朝霞,岚馥氤氲,灿若锦屏,故谓锦屏春色。当今寺庙已毁,锦屏依然。 西社龙门:城西北二十公里有西社村。村北□岩峥嵘、峻嵯孓立,古人于此凿岩开石,引文峪水灌溉农田。山形若龙口,水从口中出,潺浸岬峡过,潆洄溯涡旋,夏秋波澜涌,冬春湍湍流。龙天庙筑于山麓,杨柳树栽植河边。这里有山、有水、有庙、有林,胜似天然画卷。徜徉斯地,心旷神怡。远眺山石嶙峋,近瞧荡漾波涛,山清水秀,别有洞天。故誉为西社龙门。
武当山、武则天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