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梅经冬不衰,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1、常青不老的松
学松,傲寒不傲天。陈毅有首《咏松》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释义: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赞美松树傲寒不傲天的品质。
“傲寒”,就是要不惧风雪,不惧严寒,不惧挫折,不惧重压。
2、君子之道的竹
学竹,扎根不松根。郑板桥有首《题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释义: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3、冰清玉洁的梅
学梅,报春不争春。毛主席有首著名的《卜算子·咏梅》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释义:风风雨雨把冬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在冰雪中俏丽开放的梅花,不是为了掠春之美,独占春光,而是默然奉献。要不忘根本。梅花本素面,质朴最无华。
中国人赞赏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正是因为它们面对风霜雨雪而无惧、历经数九寒冬而不凋。这种蕴含于内的顽强力量、外化于形的坚韧气质,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风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
扩展资料:
松、竹、梅,于寒冬中绽放生命的底色,被称为“岁寒三友”,历来是文人墨客借物抒情的对象。由于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松、竹、梅以丰富内涵,这三种植物不仅在翰墨书香中挺霜而立,在我国发行的邮票中也有绰约风姿。
“霜寒枝更劲,崖峭揽怀中。天地囤真气,不摇杨柳风。”松树被人们视为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迎客松更是松树中的佼佼者,它苍劲奇秀,俊俏多姿,雍容潇洒,美不胜收。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竹子以其挺拔不屈,节实心虚而成为谦逊坚贞、刚直不阿高尚品德的象征。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高洁、坚韧顽强。
时至寒冬,万木凋零。当你静心品赏“岁寒三友”时,一定会从中领略到它们不畏严寒、傲骨迎风、刚直不阿的高尚品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岁寒三友 (汉语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史>>生活史>>邮票上的“岁寒三友”
所谓“岁寒三友”,即将松树、翠竹、梅花
后来,松、竹、梅被世人合称为“岁寒三友”,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傲骨铮铮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而岁寒三友也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受人们赞颂,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出处: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事例:花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更堪红白山茶.(元·白朴《朝中措》)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松、竹、梅.
天寒地冻,花木凋零.只有松竹梅这三位“朋友”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其实松和竹是四季常青的,只有梅到了冬天才分外精神.三位朋友以松为首.因为它从南到北分布最广,大片的松林可以形成“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震撼人心的听觉效果.孤松又可以在山巅上凌空独立,形成“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视觉奇观.
三者为浊世之中的清高之物
所谓“岁寒三友”,即将松树、翠竹、梅花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欹斜层叠,不啻马远、刘松年笔意。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国人最为崇拜的。
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
股海护航古古怪怪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