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不是秦始皇陪葬而是宣太后陵 这一段时间,《时代人物周报》、《楚天都市报》、《凤凰卫视》网站以及台湾等地的媒体接连报道兵马俑坑不是秦始皇陵的,而是其祖先“宣太后陵”的这一新闻。消息的发布者就是我国建筑学学者陈景元。随后,自兵马俑被发现就一直主持考古发掘达数十年之久、被誉为秦始皇兵马俑之父的“国宝级”老专家袁仲一,对此一一予以辩驳,形成了让国内外学人大开眼界的学术争鸣大观。 陈景元vs袁仲一:一个让世人惊讶一个让国人自豪 在厘清这段时间闹得全国沸沸扬扬的学术争辩前,人们有必要把事件中的两位主角作个认识。 陈景元,我国建筑学学者,1961年就曾与大学老师抵达骊山脚下,研究当地规划、历史。兵马俑坑1974年发现后,其人就一直在思索研究秦陵及其陪葬坑。现有60万余字的秦陵及其陪葬坑的学术专著,因其不断发表对秦陵及其陪葬坑的独家之言,其名字屡屡出现在国内外知名媒体和学术杂志上。 袁仲一,自1974年兵马俑被发现以来,就一直主持秦始皇陵园及兵马俑坑的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前后发掘了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等陪葬坑及墓葬500余座,以及200余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和始皇陵的三道城垣等,出土文物10万余件。袁仲一博览诸多中外典籍,论述著作颇丰,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考古观点与见解,是斐声海内外的“国宝级”考古专家、文史学者。 距离太近不符常规vs“三百丈”记载只是古人约数 兵马俑的发现地点和秦始皇陵园的距离太远,这是陈景元对此的最大疑点。1974年传出兵马俑被发现的消息,但让陈景元奇怪的是,兵马俑距秦始皇陵封土的直线距离是1500米,“陪葬品放置那么远是不符合常规的”。秦始皇曾经下令将陵墓向外扩展“三百丈”。而陈景元称,秦时的“三百丈”只有690米,在秦始皇陵东墙1225米之外的兵马俑,怎么可能在“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呢? 袁仲一说,秦始皇陵的面积目前所知是56.25平方公里,周围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多处发现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陵园西边有小型马厩坑,东边有修陵园人的墓葬,北边有动物坑等,距离秦始皇陵封土都很远,所以兵马俑坑在帝陵东墙千米之外非常正常。至于“三百丈”记载,都是古人的约数,不能与今天的长度标准来换算。 俑坑发现有违“车同轨”轮距vs天下统一后有各种车型车轨自然有别 兵马俑博物馆称,俑坑建于秦统一全国的十几年后,但令陈景元奇怪的是,坑里有很多不同轮距的车,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因为统一之前,秦国自己境内必须“车同轨”。秦始皇又怎么会允许自己陪葬品的车轨有宽有窄呢? 俑坑中的车轮距一般都是1.9米左右,袁仲一说,然而,即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天下也有不同类的车,有辇车、战车、独轮车等之别,不同类的车当然车轨不一样。再说,“车同轨”制实行的如何,还是未知数。 武士俑红绿战袍不符“皆尚黑”vs以某种色为贵不是要天下人穿同色衣 陈景元说,秦始皇自统一中国后,就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的制度。但几乎所有的武士俑出土时却从上到下都身穿大红大绿的战袍,紫蓝色长裤,这与秦始皇“尚黑”的命令大相径庭。 袁仲一说,尚什么色,是以某种色为贵,并不是规定天下子民都穿同一种颜色的衣服。历代的舆服志中反映得很清楚。始皇陵铜车马上的铜俑,穿天蓝色外衣,镶着彩色的衣缘,能说这些不是始皇帝的陪葬品吗? 解读出土陶字为太后姓氏vs制陶人名字焉能拆开来读 陈景元认为,俑坑是秦始皇高祖母秦宣太后的陪葬坑。据《史记》记载,芈(音:米)氏宣太后是秦昭王的生母,而且还是个“楚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兵马俑的发式和服装与当时的少数民族相似。而且兵马俑的位置与史书记载的宣太后的墓葬是非常接近的。陈景元说,他在兵马俑武士身上还找到了“芈”的繁体,这更加证实了陈景元“兵马俑与宣太后有关”的想法。 袁仲一则笑笑应对,在俑坑中发现的陶字,应是“脾”字,非“月”与“卑”,而对方把一个字拆开,并不顾字顶端的断裂线,把“卑”认作“芈”,是欠妥的。“脾”字只是制陶者名。《史记》中记载:“(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骊山。”具体就是今天的洪庆一带,与俑坑风马牛不相及。
建筑学家陈景元1961年曾参与秦始皇陵的保护规划,1984年他发表文章质疑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秦始皇,未得到重视。今年,他又在《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第2期)发表了《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一文,遭到学界反驳。为此,陈景元上月到河北至咸阳的崤函故道进行实地考察,确信殁于河北邢台的秦始皇不可能被运回陕西安葬,因而,非但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就连陕西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也值得质疑…… ·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 · 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 ·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 全国格斗大赛开始 · QQ秀 秀出个性真自我 兵马俑 建筑学家陈景元 早报记者陈怡 “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坐南朝北,东临华阴,西面咸阳,总面积56.25平方公里,被视为阴阳汇聚的风水宝地。南面隔山的蓝田县自古产玉,北面渭河岸的潼关出产黄金,古人因而说:‘头枕山,脚蹬川,祖祖辈辈做高官;一手抓金,一手抓玉,金玉良缘,始皇贪其美名而葬之。’” 今天,几乎每一个到秦始皇陵和西安兵马俑参观的游人都会听到这段导游词。某种意义上,它讲述的不仅是统一六国的始皇帝渴望以山川河流成就的帝王霸气,也包含了两千多年后的世人对民族历史上大一统强国的遥想和一些当代情感的寄托。 但是,南京建筑学家陈景元1961年曾参与秦始皇陵保护规划,继1984年在学术杂志《大自然探索》中发表文章质疑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是否秦始皇之后,其于今年第2期《中国科学探险》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再次掀起了轩然大波,《西安晚报》今年2月刊登了有“秦俑之父”之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对陈景元的首次正面反驳,《梦石堂随笔》随即发表了题为《陈景元回复袁仲一》的文章,《金陵晚报》则于日前刊发了陈景元一篇题为《秦始皇葬在河北而非骊山》的文章,以其前几个月从邢台到咸阳实地考察获得的新线索,再掀争议。 男大学生乔装到女厕偷窥 千年情侣"死了都要爱" 村委会人员强收卫生费 书法家作画 唇印当落款 毕业于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后长期在江苏省国土厅工作的陈景元,从专业经历来看,也许会被历史、考古界作为“外行”而排除在讨论对象之外,但从其早年参与临潼骊山一带土地规划,又潜心研究数十年,写下百万余字论述的精神看来,他的观点并非完全不值得商榷。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陈景元说:“写我的观点你要谨慎。”他大概不曾料到,记者后来就此问题再采访一些专家时,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遭遇一句笼统的否定,完全拒绝讨论。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牵动许多专业以外敏感神经的问题终于获得了一种争鸣的可能。 论据 兵马俑是秦始皇高祖母秦宣太后的 建筑学家陈景元 今人认为秦始皇葬于骊山脚下,最主要依据是《史记》的记载。但《史记》的记载并不完全可靠。《史记》里面说,秦始皇一即位就开始修自己的陵墓,从陕西省文管会1960年代初到当地进行现场调查后所写的调查报告来看,不符合实际情况。当时调查人员看到的遗址共分三种,一种是既有地基,又有砖瓦和木结构建筑被烧毁后留下的木炭的;一种是只有地基和砖瓦,但看不到木炭的,但是这两类遗址的数量都非常少。另一种留存较大量的是位于现在秦始皇陵北面的大量夯土地基,其上什么都没有,从中可见作为宫殿建筑群主要部分的这一地块当时根本就还没有进行施工建设,内城、外城及封土等,都是死后的工程。再加上骊山上洪水严重,几乎每隔三年就会下一场暴雨,大开挖的地宫也不可能不顾积水而在秦始皇生前几十年就预修。这样,根据秦汉时期工程技术的发展水平,秦始皇地宫的结构形式,根本不可能超越汉武帝茂陵的做法,《史记》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描写不真实。但实际情况是:1974年7月15日,秦俑考古队进现场,而在此之前的半个多月,兵马俑就被定性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男大学生乔装到女厕偷窥 千年情侣"死了都要爱" 村委会人员强收卫生费 书法家作画 唇印当落款 秦始皇出巡途中死于邢台,要回咸阳一条捷径是向南过黄河向洛阳,再到西安;另一条路线如秦俑馆里所记载的:向西经井陉,过娘子关到太原,再向北到包头转至西安。但我上个月又去实地考证了一次,发现无论走哪条道,道路关口的宽度都不及当时皇帝灵车规格的车轮轨距。如果靠人抬万斤重的灵柩走这么长的路,既不可能按时到达,夏天尸体腐烂的程度也不可能保证赵高、李斯为“篡党夺权”所要求的“秘不发丧”。这样看来,秦始皇的尸骨其实是出不了河北省的,即使到了骊山,也只能做个衣冠冢。四十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司马迁写秦始皇建阿房宫的事是为了影射汉武帝建上林苑,写秦始皇建皇陵是为了影射汉武帝建茂陵,未必真有其事。 即使骊山脚下真是秦始皇陵,我也不认同兵马俑属于秦始皇陵:其一,器物、地砖有相同之处,不能证明这点。因为皆为秦时之物,制造时间又相近,有一些共同点很正常。更何况两地出土的陶俑,无论大小、形象,都å